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經濟形勢“怎么看”和“怎么辦”給出了明確的新研判、新思路,為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如何理解對2025年經濟形勢主要矛盾的新研判?如何在“五個統籌”科學指引下處理好五大關系?日前,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采訪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彥斌。
提振內需尚須實現“三策合一”
記者:如何理解“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
陳彥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反映在現階段我國經濟需求側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依然突出、供給側產業體系完備因而抵抗外部風險沖擊的韌性較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潛力持續釋放等多個方面。隨著各項宏觀經濟政策逐步落實和各方面積極因素不斷發揮作用,經濟持續向好回升具有堅實的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研判了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出要“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其一,就總需求和總供給而言,總需求不足是突出癥結和主要矛盾。抓住這個突出癥結,才能落實“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明確要求。其二,就總需求而言,相比外部需求,國內需求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3%和3.4%,不僅低于同期GDP實際增速(4.8%),也低于同期進出口總額增速(5.3%)。其三,就國內需求而言,相比企業投資,居民消費偏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針對上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綜合使用結構政策、增長政策和穩定政策三大宏觀政策并著力實現“三策合一”,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其一,瞄準宏觀經濟運行的堵點和痛點,集中力量進行突破,這樣不僅能讓政策更加有的放矢,而且能夠顯著提升解決問題的效果和效率。其二,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有利于增加消費、增加需求、實現供需平衡。結構政策要著重提高消費,也能以此帶動提高投資收益,從而有利于提高潛在增速。增長政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從而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在結構政策和增長政策的配合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穩定政策才能敢于持續發力來擴大總需求,也才能將資金更好地注入實體經濟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五大關系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和“五個必須統籌”,您如何理解? 陳彥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深刻把握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五個統籌”,深化了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要想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五大關系。 一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現階段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明確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讓政府在市場失靈問題上及時補位、有所作為。 二是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當前總供給和總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仍較為突出,總需求不足成為突出癥結,供需動態平衡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既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加高質量供給,也要著力擴大總需求,尤其是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堅持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推動經濟邁向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三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培育新動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不過在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可能存在“創造性破壞”效應,會對產出和就業帶來暫時性沖擊。因此,需要秉持“先立后破”的方法論,正確處理好新動能和舊動能的關系,重視更新舊動能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短期經濟波動,綜合使用穩定政策和增長政策,以此兼顧短期經濟穩定與長期高質量發展。 四是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兼顧增量和存量,才能系統提升宏觀經濟運行效率。做優增量的重點是有效地增加新要素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盤活存量的重點是提升現有要素的使用效率。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才能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并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五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必須將“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質”的有效提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通過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等舉措,有效激勵研發創新活動,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量”的合理增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量”的增長并非盲目擴張,而是要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相協調,要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適度寬松” 記者:如何理解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陳彥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框架下強化系統思維,針對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總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以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更好地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同時兼顧財政支出力度增加與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從財政支出的力度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將提高財政赤字率和加大財政支出強度,這有助于財政政策更好地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帶動總需求擴張和穩定社會預期。此外,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增加能夠為財政政策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從財政支出的結構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這樣能夠更好地帶動居民釋放消費需求。 貨幣政策將“適度寬松”,為內需潛力釋放提供充裕的流動性支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貨幣政策基調將由連續10多年所秉持的“穩健”定位轉向“適度寬松”定位,并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這體現了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性立場。總量層面,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有助于將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結構層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能夠提升調控精準性,為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提供針對性支持,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多項新舉措力促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記者:如何看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宏觀經濟治理新舉措? 陳彥斌:面對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和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部署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部署了多項宏觀經濟治理新舉措,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充足動力。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大基礎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基礎。強化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之間的轉化銜接,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從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基礎。 二是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當前地方財政的財權與事權匹配合理性有待加強,但地方政府為實現穩增長和惠民生等目標,需要保持一定的財政支出強度。近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需要從收支兩端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降低地方財政負擔,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需要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避免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盲目攀比和無序競爭可能引發的不利影響。而且,需要加強制度建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制度,以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