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研究中國的產業,我們會發現不少行業的效益處在較低水平,為什么效益這么低?這其實和行業的競爭狀態有關。過去我在水泥行業推動聯合重組,知道水泥和鋼鐵行業都面臨嚴重的過剩,同時提出了行業生態問題,提出了競爭有序化。現在來看,不只是傳統的水泥、鋼鐵等行業有過剩的問題,其實像“新三樣”,包括光伏、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也處在嚴重過剩的狀態。
過剩以后就會低價惡性競爭,導致整個行業的利潤下降,同時也影響地方政府的稅收,更重要的是它會造成社會大量資源的浪費。因此,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如何解決行業過剩和行業競爭內卷的問題。關于如何破解目前行業內卷的問題,結合近些年的實踐和思考,我想談幾點建議。
加大政策的引導,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
在供給側限制同質化的重復建設?,F在一邊市場在擴大,一邊供給量在增加,而且供給量遠遠大于市場的增量,這就容易形成嚴重的過剩。所以我們必須采取政策,對企業進行正確的引導,限制重復的新增產能。同時還要在需求端發力,要擴大需求,因為擴大需求可以緩解這些過剩產能帶來的影響。今天從政策上我們要兩端發力,一方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限制新增;另一方面從需求端來看,要發力擴大市場的需求。
擴大國際產能的合作
現在產能過剩,就需要把產能轉移出去。一方面要把我們的產能向著發展中國家,比如像東南亞、中東非這些國家進行轉移。因為這些國家有自身發展的市場,它們向歐美出口基本是零關稅,同時也可以帶動我們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供應。
此外,企業還可以考慮在美國和歐洲國家進行投資。現在美國在搞“回歸實業”,歐洲在搞“再工業化”,對我們來講,這是挑戰,但同時也是機會,這個時刻我們也可因勢利導加大在這些國家的投資。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做會不會是去支持它們的建設,其實不是這個道理,因為即便我們的企業不去,其他國家的企業也會去。所以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可以保住我們企業的傳統客戶,同時也可以緩解一部分產能過剩。所以在這個時刻,還是要鼓勵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從過去中國是全球的工廠變成未來全球是中國的工廠。這也是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
加大聯合重組的力度
產能過剩會造成我們企業的多、散、亂,所以要加大行業的重組力度,提高行業的集中度。過去我在中國建材聯合重組水泥,使得水泥的集中度從6%提高到70%;在國藥集團推動醫藥分銷行業的重組,同樣增加了行業集中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們的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行業也要加大行業的聯合重組,增加集中度,讓競爭今后成為一些大型企業之間、大集團之間的良性競爭,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改善行業的生態和競爭生態
現在行業競爭有兩大問題:
一是不少集成商要求供應商低價中標,這樣會誘導企業進行低價競爭。事實上,中標還應該是追求性價比好,提倡性能放在第一位,價格放在第二位,而不能單純地追求低價競標,因為這種做法會使得供應商之間惡性競爭。如果供應商不能保證很好的價格,它也不能確保質量,全世界在招投標中更多強調的是性價比。
二是企業之間在競爭的時候,采取殺價競爭,也就是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競爭,實際這是一種“自殺式”競爭的行為。大家可能覺得競爭是個好東西,但好競爭、良性競爭是個好東西,而惡性競爭、過度競爭是個壞東西,我們不提倡惡性競爭。大家知道,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應遵循《反壟斷法》,但同時還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如果低于成本去惡性競爭實際上是不正當競爭。所以在整個競爭模式上,我們企業要進行良性化競爭,尤其是在招投標時都要想到這些問題。
這么多年實踐證明,如果一個行業垮掉,其實沒有哪個企業可以幸免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覆巢之下沒有完卵”。希望改變我們企業的競爭生態,使得市場更加健康化、競爭更加有序化。
從紅海到藍海
在同質化惡性競爭的情況下,企業自身能走的道路就是通過技術創新,進行差異化的競爭,進行細分領域的競爭。過去講低成本的競爭,我國企業往往采取這種方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要進行差異化的競爭,不能再簡單重復過去的低質低價,而是要走高質高價的路線。
最近,我們看到國內一些企業在出口的時候能夠高質高價,像宇通客車在歐洲市場的價格和奔馳等知名品牌汽車的價格相差不多,其實這是一個本質性的轉變,產品實現高端化,價格也能夠相應提高。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細分,細分產品、細分技術、細分市場,做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這樣我們的企業才可以從紅海駛入藍海,也是一個減少內卷的選擇。
我給大家分享的建議,其實包含三個層面的事情。從宏觀上,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實施相應的政策。從中觀上,要改善我們的行業生態和競爭生態。從微觀上,我們企業要思考如何實現從紅海到藍海的良性競爭。(宋志平)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