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由澎湃新聞主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文匯報社文匯講堂工作室協辦的“直面不確定性:民營經濟的生存與創新”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金融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史晉川,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從理論、立法、債務、創新、海外投資等角度剖析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現狀,提出了政策建議。
劉世錦發表了“以企業家精神引領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和企業治理結構變革”主旨演講。他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組合資源的資源,高于資本且更為稀缺。擺正企業家精神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關系,使企業家精神充當主角,是企業治理結構變革的核心要義。政府把選擇權交給企業和市場,創新的大門才能打開。
以下刊發的是劉世錦先生的演講精要。
如何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解決好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問題,已成為各界共同關切和討論的重大議題。
回顧歷史,在幾個大的時間節點上,思想解放、理論突破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九十年代初,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本世紀初,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等,都是立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拋開原有的不合時宜的理論束縛,從而解放社會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屢上新臺階。
現階段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應以企業家精神為引領,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企業產權和治理結構改革方面要有大的理論和政策突破。
企業家才能和精神是組合資源的資源,是高于資本的更為稀缺的資源
把企業家與資本家區分開來,是一個理論問題。工業革命初期,有本錢的人才能辦企業,所以資金提供者和企業創辦者合為一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出現企業所有者、創立者、經營管理者分離現象,特別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創新理念后,人們逐步認識到企業家才能和精神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所謂企業家才能和精神,是指好奇心、遠見、洞察力、冒險、探索、堅忍不拔、組織協調力、執行力等一系列特質,其主要職能是組合利用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現在還有數據)等各類資源。所以,企業家才能和精神是組合資源的資源,是高于資本的更為稀缺的資源。提供資本和有效組合利用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要素,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不能混為一談。
隨著社會財富增長和資本市場發展,資本提供者大量增加,中國已形成上億人參與的資本市場,與工業革命初期的情況大不相同。
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是具有企業家才能的那些人,識別并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組織各類資源,創辦大量充滿生機活力、具有創新進取精神的企業。他們通常白手起家,沒有多少資本,窮則思變而創辦企業。投資者正是看中了他們的企業家才能,知道企業家比他們能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本,才把資本給了企業家。
企業家才能和精神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勞動,市場依照按勞分配或按要素分配原則給企業家以報酬,與所謂的剝削不是一回事。即使企業家報酬多了,也成為資本提供者,與企業家才能也能明確區分。如果企業家不再具有企業家才能,投資者也不會將資本提供給他們。
企業家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創新精神,不僅各類企業需要,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者也需要。地方競爭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大特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地方主要領導者的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企業家應成為現代企業的主角,但并不擁有特權
一個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能夠使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脫穎而出、大顯身手。現代企業是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組織形態,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是否有效,一個關鍵指標就是能否使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才充當主角。
民營企業通常由企業家創辦,歷史包袱不多,客觀上容易使企業家施展才能,但并不意味企業家精神在一個人身上能夠持續始終。內外環境變化、治理結構缺陷、二代接班等,都可能引發民營企業家精神的衰退或斷檔。相當多企業繁榮期不長,百年老店更是少見,企業家精神不可持續是主因。
國有企業經過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仍擺脫不了行政化、官僚化甚至機關化的困擾。在市場競爭中表現不錯的新國企,背后往往有具有企業家才能和精神的領導者,但并非常態。國有企業改革是否到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能否發揮主導作用仍是關鍵。
一個被稱為企業家的人,是否能夠始終名符其實,并不具必然性。企業家作為經濟人、社會人,必須遵紀守法,自我約束,加強道德修養。
企業家身份并不能提供特權,反而應提出更高要求。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不少,有些曾經的企業家或進行不正當競爭,損害消費者和公共利益;或過度膨脹,重大決策失誤,陷入嚴重風險或危機;或官商勾連,公器私用,敗壞社會信用和風氣,這些作為與企業家精神毫無共同之處,恰恰是企業家精神衰落或被丟棄的后果,需要引以為戒。
按照資本的所有制“出身”劃定企業性質和類別越來越遠離實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不同所有制股權多元化和相關融合成為常態,比如大型央企境外上市,有大量的海外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民營企業的股東中,也不乏國有股東。要找到純粹的國企或民企越來越困難。因此,按照資本的所有制“出身”劃定企業性質和類別,越來越遠離企業和市場實際,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企業家才能和精神的作用,因為按照這種方法,資本的地位第一,企業家才能和精神處在次要或更低的位置。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家才能是組合包括資本在內的要素資源的資源,是重要性高于資本的資源。資本是要素,企業家才能體現的是創新,我們正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企業家才能優先于資本也是經濟轉型的要求。
擺正企業家才能和精神與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關系,使企業家才能和精神充當主角,是各類企業治理結構變革的核心要義,對提高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創新力至為關鍵。民營企業如此,國有企業更是如此。一個具有合格或優秀企業家的國有企業,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對完成國家賦予的戰略職能更是不可或缺。
依照上述對企業產權和治理結構的認識,需要對企業分類做出相應調整,不再區分國企民企,而是按照企業的規模、技術、就業等特點分類,也對投資者按照所有制分類。這樣的調整也符合國際慣例。按照所有制對企業分類,是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現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正本清源、回歸常態。
糾正所有制歧視,打開創新的大門
糾正所有制歧視取得實質性進展,要改變行業準入、項目招標、資金獲取、國家安全等方面國企民企不平等的潛規則,以此作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形成相關法律制度。允許和鼓勵平臺企業、大型科技骨干企業大膽投資、積極創新,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實行常態化、負面清單為主的監管。
前段時間曾討論對企業投資設置“紅綠燈”。設“紅燈”的典型辦法是設置負面清單,說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做,底線在哪里。設“綠燈”的重點是指方向,提出大的方向和目標,但要防止回到政府讓干什么才能干什么的老路。
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的問題上,政府通常不比企業更聰明、更了解市場,也不會承擔決策失誤、陷入困境的責任。政府倡導的產業一哄而上、資源錯配、產能嚴重過剩,這些年并不少見。創新是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而政府不大可能審批以前沒有見到過的項目,倘若如此,創新的大門也就關上了。
所以,要擺正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可以提出負面清單,也可以對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走勢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在此前提下,還是要把選擇權交給企業和市場,推動創新和增長潛能的充分發揮。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