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狼牙套加粗震动入珠套h,被狼交的女人(h)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吳曉求:金融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7月24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協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承辦的“金融開放與高質量發展”前沿論壇成功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教授在會上作了《金融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么?》的主旨演講。吳曉求教授從金融開放的三重含義、三個困難、五大意義以及金融開放的目標等問題系統闡述了金融開放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同時從資源配置、能力邊界擴大、風險配置功能完善對論壇主題做了深刻的闡釋,全面揭示了金融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以下為演講全文紀要:

01

金融開放的含義

在我的理解中,金融開放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本幣的自由化,這是一個國家金融開放的基本門坎和基礎。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并沒有完成自由化改革,或者說人民幣還不是一個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人民幣在SDR中的比重雖然從原來的10.92%調升到12.28%,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比達到了12.28%,因為人民幣本質上沒有實現自由化。

金融開放的第二個含義是機構的國際化。這一點我們走在前面,對外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獨立法人及分支機構都做了最大限度的放松,這方面改革的步伐比較快。

金融開放的第三個含義是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所謂全面開放,就是指在遵守中國相關法律的條件下可以到中國市場來自由投資,資本進出自由。現在,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是“管道式”開放,是一種探索式開放,通過QFII、RQFII、深港通、滬港通等管道來實現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但這種開放非常有限,境外投資者比重比較低,現在大概是4.5%,這是在取消了深港通、滬港通和QFII額度限制后才達到的,顯然我們不能認為這個市場是全面開放的市場。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境外投資者的占比是低的。

在我的理解中,這就是金融開放的三重含義。在這三重含義中,金融機構的開放速度是比較快的,基本完成了金融機構國際化的制度安排,人民幣自由化和資本市場全面開放還處在探索階段。

02

對中國來說,金融開放的困難、難題或問題究竟在哪里?

2015年8月11日的“8.11匯改”是一次重要嘗試,試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人民幣自由化,實現匯率完全市場化。但“8.11匯改”后較短時間內,中國外匯儲備出現了大幅下降,降到3萬億美元警戒線。后來調整了一些措施,外匯儲備相對穩定了,現在基本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為什么人民幣自由化改革會對我們的外匯儲備帶來如此嚴峻的挑戰?“8.11匯改”告訴我們,我們有一些金融開放的基礎設施可能還沒有做好,基礎制度可能有重大缺陷。

“8.11匯改”后在較短時間內減少了9000億外匯儲備,其中必有緣由。一個直接的感受是人們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就會帶來外匯儲備的大幅度減少。我們不能把9000億外匯儲備在短時間內下降說成是外資出逃,數據顯示不支持這種說法。因為中國經濟是內生性資本在起重要作用,一些內生性資本及居民存在信心不足。也有人說,這可能與當時改革的步伐太快有關。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可能與以下三點有密切關系:

一是,人們對社會法制完善的程度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期待,人們對法制的某些擔憂使其信心不足、預期不穩。實際上,未來中國經濟只是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本質上沒有什么問題,仍然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二是,來自對財產安全性的擔憂。法制的重要作用是對財產權的保護,一旦財產安全性讓人們有憂慮,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就可能出現外匯儲備的大幅減少。實際上,我們一直都在著力完善法制基礎,《民法典》的出臺就是要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盡管如此,從短期看,中國金融開放遇到的一個困難還是信心不足。我們一定要通過法制的完善來恢復信心、穩定預期,這是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石。只要人們有信心,對未來抱有樂觀期待,中國經濟的基石就穩定了。

三是,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特別是經濟的創新能力。金融開放,無論是人民幣自由化,還是金融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都需要良好的預期和堅實的信用,而預期和信用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創新能力是有密切關系的。

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問題的原因,這也就明確了未來改革的難點、發展的重點。恢復信心、穩定預期、完善法治和提高經濟的創新能力,是中國金融全面開放重要的基礎條件。

03

金融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我們要如此重視金融開放?

金融開放是中國加入WTO后最重大的開放,是一場深層次、重大而系統的改革。人民幣自由化和中國金融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意味著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融入國際體系,其意義要比中國在20年前加入WTO全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意義還要深遠而重大。我們要深刻理解金融開放對中國的深遠意義。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幾點:

一是,金融開放意味著金融資源配置邊界有了很大擴展,這對推動日益龐大的中國經濟非常重要。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必須要在全球配置資源,同時也要在全球分散風險,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是,金融開放意味著風險配置機制的進一步改善。這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配置機制。

三是,金融開放意味著中國金融風險國際傳遞性會明顯增強。如何應對來自于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我們要做很多準備。風險的多元性肯定會出現,這是一個新的考驗。

四是,金融開放意味著人民幣將會是國際性貨幣,將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從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一種新的可自由選擇的貨幣。

五是,金融開放意味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金融開放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要求有堅實的法制基礎,有良好的契約精神,要足夠的透明度,有持續的創新能力,這些都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04

中國金融開放的目標是什么?我們想達到的“彼岸”在哪里?

我們不是單純的為開放而開放,中國金融開放是有目標的。首先是要增強中國經濟的金融競爭力。中國經濟競爭力與科技、勞動力素質、生產力水平等都有密切關系,但綜合來看,與一個國家的金融競爭力有更綜合的關系。金融開放的目標,就是要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金融能力。

第二,中國金融開放的直接顯現目標就是要實現人民幣自由化,我們要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完成這樣一個目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大概只有中國的本幣即人民幣還不是自由交易的貨幣,更不要說它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員,雖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份額中排名第三,但在國際市場,無論是清算市場、貿易結算市場、定價市場、儲備市場,人民幣的份額大體都在2%左右,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這一現實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是不匹配的。一個國家真正的競爭力,最后都要體現到本幣的競爭力上。人民幣自由化之后,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將處在一種什么樣的地位,這是一個試金石,也是一種考驗。

第三,中國金融全面開放的目標,是要把中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建設成全球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人民幣計價資產成為全球投資者重要的配置資產是中國金融開放的重要目標。這里有一個重要指標,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占比,如果超過了15%,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就已經成為全球新的國際金融中心。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員,中國資本市場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中國金融開放兩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我們要全面、深刻地理解金融開放對未來的中國意味著什么。

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