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低碳環保。在開幕式上,北京冬奧會主火炬在國家體育場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亮相。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燒的大火,不僅實現了奧運歷史上的一次點火創新,而且傳遞了低碳、環保的綠色奧運理念。
《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也詳細列舉了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一些示范性實踐。比如,在綠色場館方面,冬奧會場館在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因地制宜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山谷、落差與形狀本身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無需對山體進行太多切削。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則利用了自然地形的天然遮擋,北京賽區的滑雪大跳臺(雪飛天)則是由20世紀末中國最大的鋼鐵廠首鋼改造而成。在綠色交通方面,場館之間接駁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穿梭巴士,超過八成是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綠色辦奧理念不僅向世界傳遞了積極信號,也為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
當前氣候變化問題不容樂觀。2018年至2021年三年時間中,諾貝爾獎兩度頒發給了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者,充分表明氣候變化已無可爭議地帶來了各種不確定性風險,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相關風險一般可分為物理風險與轉型風險,前者是指氣候變化若發生或加劇后,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熱浪等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物理性沖擊;后者是指為防范或應對氣候變化的發生,人類社會采取的一系列經濟轉型措施,對傳統經濟活動造成的沖擊,例如要求傳統能源行業使用新能源,或者一些高碳產業的退出等。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氣候變化都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成本。
為了降低減排成本,各國或區域解決問題的著力點可能不同,各國減排的重點、難點也會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減排行動。比如,從2019年開始,廣州成為世界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城市降溫是指通過自然調節或人工干預減少城市建成環境內熱量吸收、排放和積蓄,達到降低城市環境溫度控制和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氣溫舒適度和宜居性的活動。廣州結合河流、綠地、道路和各類開敞空間構建“六主多級”的風廊體系,通過構建6條通風廊道,并保護修復白云山、海珠濕地、帽峰山、鳳凰山等重要生態空間,結合生態修復提升其水土涵養、固碳釋氧、水氣循環等生態功能,發揮其作為城市大型冷源和氧源地的作用,結合通風廊道促進城市冷熱空氣交換和流通,實現引風入城,為城市降溫提供了重要支撐。
廣州城市降溫示范項目選點分別是荔灣的永慶坊、開發區的中新知識城和海珠濕地。三個選點,錯落有致,一個在東部,一個在西部,一個在南部。例如永慶坊是典型的高密度老城區,利用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契機,在舊城高密度地區傳承并創新嶺南建筑降溫降濕技術,對阻礙通風的建筑進行改造。這三個選點將珠江兩岸,沿著中軸線,包括花城廣場、海心橋和金融城的設計連接起來,將景觀、景色、嶺南文化和氣候變化相聯結。
氣候變化不是零和博弈,人類也無法與自然談判。氣候變化問題由于具有不可逆和大尺度的特征,不可預見性很大。城市往往要開展數十年的系統性工程才能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地。應對氣候問題要解決的是觀念和不確定性等問題。廣州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年仍面臨不少的極端天氣,需要政府提前做好其洪災損失評估,以及防洪安全決策,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這將有助于評估當前廣州市的碧道建設和河涌治理等城市基建的財政和環境收益。
因此,正如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的經濟增長模型所論證的,應對氣候變化越早,成本越小,保護的效果越好。廣州早在宋代就有海綿城市的概念。廣州古城,“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河、涌、濠、渠相互交通,起到了為古城排澇、護城、運輸、防火等作用,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州水文化。保持周圍山水環境、城址和城市空間的整體聯系與良好關系,這也是廣州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始終保持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和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的綠色基因。
(傅京燕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