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民營經濟50人談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圍繞“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壓力下民企高質量發展的機會與選擇”展開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在我國現行稅收體制下,除了個人繳納的稅收之外,幾乎所有的稅收都依靠市場主體繳納。我國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基本來自市場主體,進而可以說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基本支撐也是市場主體。不僅如此,包括科技創新、動能轉換、結構優化也主要依靠市場主體來實現。特別是涉及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越來越多的統計數據表明,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歸根到底來自市場主體發展的差距,甚至是市場主體營商環境改善程度的差距。就此而言,只要抓住了市場主體這個重要力量,以市場主體為中心配置資源,就能抓住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我們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無論是整個經濟工作的布局,還是宏觀政策配置的布局,都要圍繞市場主體來進行。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王忠明表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個“敬畏”,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當前面臨的許多問題都與缺乏敬畏有關。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應從三個敬畏當中獲得某種警示和警醒,多一點敬畏之心、自覺奉獻,堅持合規經營、誠信首發,穩步走在“兩個健康”的大道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迎秋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同時,他建議廣大民營企業應抓住經濟數字化迅速發展帶來的產業發展新機遇,做好專精特新。企業不僅應在管理和運營層面引入數字化,還要在生產加工和組織層面探討使用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