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數字經濟前沿論壇暨《中國數字經濟前沿2021》發布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就業、信息安全等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前沿問題展開談論,以保障我國數字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著眼于工業革命以來技術與發展之間的演進歷程和規律,從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新時代的“索洛悖論”,國際經貿摩擦等多個角度,闡釋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就業、國際競爭等多個方面帶來的影響。蔡昉提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更多關注數字經濟的人文領域、人文維度,特別是如何確保數字經濟的包容性發展,實現高質量就業,將被替代勞動者一起帶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保障我國數字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社科院數技經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蔡躍洲對《中國數字經濟前沿2021》主報告《數字經濟測度理論方法與“十四五”規模估算預測》進行了匯報。根據數字經濟前沿課題組的測算,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超過19萬億元,占GDP比重約為18.8%。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經濟整體的年均名義增速為11.3%;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將達到326724.0億元(名義),其中數字產業化增加值為155185.7億元,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為171538.3億元。蔡躍洲表示,數字經濟形態有別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數字經濟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效率提升、效用提升、消費者剩余增加等,無法在傳統的增加值核算中體現,要全面刻畫數字經濟發展狀況,需要嘗試新的測度衡量方式,特別應注意將基于網絡復雜度而衍生出的效用、使用價值等提升以適當方式進行刻畫。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高文書表示,數字經濟部門人力資本呈現出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平均年齡和工作年限低的“兩高兩低特征”,數字經濟對教育型人力資本、技能型人力資本有更高的需求,對經驗型人力資本需求“中性”。當前中國教育型人力資本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技能匹配程度較差。為適應數字經濟對人才的需要,建議繼續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加強數字經濟相關的技能培訓,通過校企合作等途徑培育更多數字產業人才。工信部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李藝銘稱,消費性數字經濟,主流應用場景還是體現在衣食住行玩等五個方面。在未來的消費數字化過程中,要抓住核心應用場景,結合區域特點,制定區域化發展策略,并營造出良好的數字消費環境。北京芯盾時代科技有限公司CEO郭曉鵬指出,當前因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造成的數字經濟損失占比達到5%左右,且呈現隨時間上升趨勢。為保證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不斷加強技術手段,保障數字經濟的風險控制及風險對抗。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