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文/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何文忠 通訊員 孟代林)
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8.04億噸,幾乎是排名世界第二國家的8倍。然而巨量的產能帶來的不是盈利,而是巨額的虧損。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中鋼協會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9萬億元,同比下降19.05%;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達50.5%;實現稅金632.31億元,同比下降22%,全鋼鐵行業幾乎都虧損的一個狀態。
殘酷的現實背后是鋼鐵業積重難返的產能過剩。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更是歷史性地達到10.65億噸,第一次突破了10億噸級的規模,讓其他產鋼國望其項背。
為何鋼鐵產能年年淘汰、年年過剩?如何破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魔咒”?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雷鳴,請他就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鋼企虧損的“罪魁禍首”
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鋼鐵行業至今未完全走出虧損的泥潭。2022年鋼鐵行業經歷了“歷史最差一年”,今年一季度依然籠罩在“虧損”的陰影下。近日,多家鋼企發布一季度報,多家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一季度的鋼材價格同比降幅大于原燃料價格降幅,鋼鐵行業利潤率處于較低水平。”這是中鋼協給出的一季度鋼鐵企業業績普遍不理想的原因。
對此,陳雷鳴認為∶市場需求往往是價格的決定因素,供大于求的現狀直指產能過剩。鋼鐵產能過剩早已不是一個新鮮名詞,從1999年至今,抑制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的呼聲不絕于耳。造成鋼企虧損的原因,產能過剩是主要的“罪魁禍首”之一。
進入2023年后,我國的鋼產量不斷攀升,一季度我國粗鋼產量26156萬噸,同比增長6.1%,其中,3月份粗鋼產量為9573萬噸,同比增長6.9%。粗鋼日均產量309萬噸,創下歷年同期最高水平。鋼產量高于消費量的現實,令鋼鐵企業的庫存均高于去年同期,進而帶來了鋼價的下滑。
二、化解產能過剩“迫在眉睫”
鋼鐵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進入門檻不高,但退出很難。于是,決策部門頻頻出招給虛火上升的鋼鐵業降溫。但鋼鐵業的熱情不減,多年來,大量企業以各種名義未批先建,甚至有業內人士形容,每次對鋼鐵行業的調控后,都會迎來新一輪“狂歡”。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
陳雷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產能過剩是鋼鐵業的老問題,目前我國鋼鐵產能已經超過12億噸,到了嚴重過剩階段。他認為,造成我國鋼鐵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有5個方面,一是各個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二是鋼鐵生產企業的自保行為,三是行業的惡性無序競爭亂象,四是下游的需求斷崖式下跌。
具體來說,首先是各個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鋼企對地方政府而言屬于支柱型產業,考慮到就業和財政收入等因素,地方政府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也使得削減過剩產能的動力大大不足;其次是在去產能的整個過程中,很多企業害怕減產之后行業規模和影響力降低,淘汰小高爐后,往往也會盡可能上大容積的高爐,這樣也導致“減量置換”變為了“增量置換”,反而造成了產能越淘汰越多的實際后果;再次是鋼鐵行業的惡性競爭行為,大家都在“大干快上”擴大產能,都想占據行業有利地位“大魚吃小魚”,誰都不是真正的去掉產能,這是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的結果;第四方面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下游需求斷崖式下跌的同時,也讓產能嚴重過剩的弊端更加顯現,但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前面三個原因。“也正是各個環節相關者的共同驅動,造成了今天鋼鐵產能‘騎虎難下’的結果。”陳雷鳴說道。
三、化解過剩產能難在何處?
中國鋼鐵業化解產能過剩,絕不是簡單的熬過一個“寒冬”,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治理鋼鐵過剩已經歷幾輪淘汰落后,但成效不明顯,有些地區甚至出現越減越多的現象。化解過剩產能難在何處?
“鋼鐵業化解產能過剩是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首先是嚴重高估了我國的粗鋼消費能力,很多專家預測未來經過五年到十年的調整之后,我國的粗鋼消費量也就在七億噸左右,按照我們目前12億噸的粗鋼產能,至少需要淘汰五億噸,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陳雷鳴說道,“其次是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調整和重構期,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創新發展,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調整;最后是鋼材的出口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陳雷鳴表示,鋼鐵產能過剩不僅僅是鋼鐵行業本身的問題,也是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可以說,這是中國經濟粗放式發展和企業惡性競爭的一個縮影,任重而道遠,值得我們深思。
困擾著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就像是已經長在肉里很久的一根刺,雖然一直在隱隱作痛,卻又一時找不到好的辦法能徹底根除。對此,陳雷鳴建議,要想真正的實現治理鋼鐵產能過剩,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導和執行力度;第二鋼廠要加強自律,主動控制生產節奏,下決心真正壓減產量,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第三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低端過剩產品和產量過剩地區要堅決做到壓減產量;第四就是開辟更多的國際市場,提高出口量。
當前,無論是“刮骨療毒”,還是“斷臂切割”,中國鋼鐵行業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避免不了要受到二次創傷。這一過程是痛苦的也是長期的,但又是中國經濟從粗放式發展到高質量轉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