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糧集團在京召開改革戰略重組啟動大會,公布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
“這個試點在中糧已經運行兩年了,但是沒有消息傳出來,沒有人知道它具體做法怎樣,具體的效果如何。”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知名經濟學家張卓元表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是國資委和央企的中間層,代表國資委向央企派駐股東,對國有資本進行監管。”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一直被外界寄予國企改革抓手的厚望。直到此時,這項重要的改革方初見端倪。
今年2月,肖亞慶接任張毅成為國資委主任。“國企改革進程緩慢”的質疑聲已經此起彼伏。在今年兩會的“深化國企改革”記者會上,肖亞慶并不諱言所面臨的挑戰,“改革的任務很重”。
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中央第十四巡視組組長陶治國首先提到,“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較緩,改革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中央巡視組的批評令國資委感到“不好受”,從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新建立7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如今,國資委為之躊躇滿志的央企改革被裝上了加速器。
7月14日,國資委在一場媒體通氣會上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國企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五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積極推進,還有幾組工作正在醞釀,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會上說道。
會后第二天,國資委網站便掛出一則重磅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紡集團公司整體并入中糧集團,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紡集團不再是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
上海天強管理咨詢總經理、國企改革研究者祝波善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兼并重組的加快,實質是倒逼國資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的推進。未來要利用資本的手段進行重組,來代替行政手段。”
在此之前,國資委已經在中糧集團和國投公司進行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工作,并在24個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5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而這一系列動作,呼應了國資委在今年的主要任務,即促進所轄央企“提質增效”—這亦是國資委在今年的頭號任務,同時完成肖亞慶強調的國資委“自我革命”。
用資本手段推進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中糧合并中紡,這是一周內宣布的第二起央企重組。
7月11日,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而在過去兩年,引人注目的央企合并案已有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航運巨頭中遠公司和中國海運集團、五礦和中冶集團宣布合并等數例。
這樣的速度是近年來之最。肖亞慶在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上作報告指出,中央企業的數量已經從2012年底的115家調整到當時的106家,彭華崗則在通氣會上進一步透露,央企數量有望在年內整合到100家之內。而此次通氣會,還公布了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中遠集團和中國海運、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等3對重組企業為中央企業重組試點。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此次中紡集團與中糧集團的合并,其實早有蹤跡可循。
3月18日,中糧與中儲糧、中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三方將在國家政策性糧食的收儲、保管以及去庫存、糧油進出口、油脂加工、倉儲物流等重點領域通力合作,努力實現業務互補和協作共贏,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發揮央企的骨干作用。
祝波善認為,業務互補和協作亦將是此次中紡與中糧合并的主題。“中糧和中紡在糧油業務方面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據了解,中紡在未實施收編之前,與中糧、中儲糧是三大中央直屬糧企,其大豆壓榨能力位居國內油脂加工行業前三位,又同時擁有參與國內糧油收儲、進口國外糧棉油的資格。這就使得中糧對收編中紡更積極主動。
據《財經》報道,早在去年6月,中糧與中紡兩方面已經達成一致意見,希望通過較大力度的整合,由中糧來正式收編中紡,國資委等方面也表示支持雙方的合作意向。據中糧內部人士透露,兼并拖延至今,與今年年初中糧換帥,趙雙連接任寧高寧執掌中糧有關。
中糧集團內部管理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下一步,中糧除了與中儲糧探索整合糧農資源,實現業務互補、合作共贏,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先按照整體業務板塊劃分,對旗下11家上市企業進行整合, 力爭在2019年實現主要業務的整體上市。
祝波善認為,中糧設立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后,完成兼并重組的空間會更大。“原來的國企兼并雖然發展很快,但主要是上級對下級、行政推動兼并的模式。應多利用資本的方式進行重組,同時還能給引進社會資本創造條件,該放的權力要具體放給企業。”他表示,中紡的紡織業務市場化程度很高,未來引進混合所有制后,可以利用社會資本和社會管理經驗來提高經營效益。
在兼并重組工作提速外,醞釀已久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也在推進中。繼今年2月宣布誠通集團、中國國新控股兩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之后,此次通氣會還宣布了另外7家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企業。它們分別是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在這7家試點企業中,都正在重組或宣布籌備重組。
在國資委的規劃中,也已初步表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不僅是對當前監管體系的再梳理,同時也充當了目前最重大任務—兼并重組的重要抓手。7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都不同程度醞釀著重組。
“寶鋼剛剛重組了武鋼,但落后產能問題依然存在,建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就是通過資本的手段,該清退的清退,該壯大的壯大。五礦情況與此類似。” 祝波善評價道,“這次中糧和中紡的兼并也說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絕不僅僅只是對央企旗下的子公司進行整合,而是用資本在業務相似的央企間乃至行業內進行整合布局” 。
轉變漸露端倪:讓管理權歸位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2月份的國資委通氣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今年國資委將選擇3-5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此次通氣會公布的情況已經超過了預期。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策略,體現的是國資委的管理理念隨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國資委現在的變化是從具體的事務指導,慢慢轉變為戰略性指導,做資本布局。以前是‘管人管事管錢’,未來是管國有資本為主,根據國家的意圖進行戰略布局。”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資委目前是“婆婆+出資人”的定位,“國資委既想當出資人,又想當監管者,因而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從理論上看,這也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放棄“一身兩任”,專心通過監管資本來管理央企。
劉紀鵬所指的壓力,不僅來自公眾,亦來自央企和國企內部。不少央企領導人認為,國資委目前的管理模式過于全面,限制了企業自主經營的能力,不利于開發企業活力。
張卓元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外界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企盼已久,此前國資委和兩家企業遲遲沒有拿出來方案,說明了其中的困難。“最大的困難來自于國資委職能轉換,它的權力要被削弱。而且多項改革試點同時進行,新的模式要摸索。”
據《新京報》報道,根據中糧此次公布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中糧將按照“小總部,大產業”的原則,把資本經營與資產管理經營分開,壓縮管理層級至三級,形成定位清晰且職責明確的“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架構,實現集團總部向管資本的轉型。
試點方案首先是精簡總部。依據精簡高效原則,中糧將總部職能部門從13個壓縮到7個,人員從610人調整至240人之內。
總部精簡后的下一步是權力下放,做實資產層和生產層:將用人權、資產配置權、生產和研發創新權、考核評價權及薪酬分配權等五大類關鍵權力下放給專業化公司(平臺),總部主要通過派駐專職董事、監事行使股東權利,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決策和業務運營。
試點方案的關鍵是專業化公司(平臺)。依據業務聚焦原則,中糧目前組建了18個專業化公司(平臺)。專業化公司(平臺)是資產運營實體核心,對資產運營的盈利回報負責。中糧要求專業化公司(平臺)以核心產品為主線加快整合,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實現股權多元化,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擔風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投資運營公司簡單來說就是管理股權,相對以往而言簡化了很多。建設投資運營公司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讓管理權歸位于企業。”張卓元表示。
央企拿地王是指揮棒出了問題
“這起兼并(中紡與中糧)也存在相當大的挑戰,”祝波善亦指出,“中紡集團的紡織業務和中糧的主體業務差異頗大,而且中糧自身業績近年來也不太好。要把中紡整合進來,這塊肉吃的絕對不輕松。”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從年初寧高寧退任、趙雙連接掌中糧以來,中糧快速擴張的步伐有所放慢。此前,中糧強力進行海外收購,并開發出電商、地產、金融等多項業務。但擴張令中糧“消化不良”,旗下上市企業持續虧損、效益大幅下滑,即便有些業務收益不錯,也主要是靠房地產、酒店等非主業來贏利。目前中糧改變策略,先對旗下資產進行整合,盡快扭轉虧損局面。
主營業務萎縮,依靠房地產支撐報表,中糧的問題也是許多正在重組央企的縮影。“央企地王”現象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中原地產數據顯示,截至5月27日,全國年內成交總價最高的50宗地,其中有28宗地被國企獲得,成交金額超千億元。而國家資產管理公司信達旗下地產公司最近在杭州搶了一塊地,溢價95%,總價123億元,更是問鼎今年全國總價地王。
“現在是‘面粉比蛋糕貴’,地價這么高,央企們還是要往里扎”,祝波善亦認為,很多央企從給出的數據上看起來業績不錯,但通過資產負債表來分析,其實問題凸顯:“買了地皮,資產上看起來漂亮了,但潛藏了風險。”
張卓元直言:“國資委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F在經濟形勢不大好,央企為了完成考核,自然會選擇向房地產投資。過去要求央企跟房地產撇開關系,現在他們公開拿地王。這是指揮棒出了問題。”
央企、國企行政化和國資委管轄權限過大是老生常談,但改革的難度超出預期。從大管家到國有資本監管者的角色轉變,要求國資委拿出明確的退出機制。多位專家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正是國資委逐步退出業務管理、向管資本轉變的契機。但祝波善注意到,此次中糧提出的試點方案中,只涉及企業內部,與國資委的監管體系依舊未得到理順。
國資委也有自身的難題。祝波善表示,2015年,中央若干文件都強調,經營性國有資產要全部納入國資監管體系里面。但許多部委所轄企業仍自行其是,國資委陷入一方面管得太寬,一方面管得不夠的窘境之中。”
另一方面,國資委從2003年成立之始即聲稱,要使央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董事會享有企業最高決策權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國資委推行的“規范董事會試點”工作也進行了12年,此次通氣會上,又建立了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4家新試點,成果仍有待觀察。
“央企管理的權力應該歸位于董事會。在目前行政化的體系下,對央企領導人的收入有所遏制,所以有些人可能利用手中權力搞腐敗,有些人可能懶政不作為。”上述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李長安則認為,董事會是其中的一個組織形式,但“央企領導人的角色怎么轉變,怎么處理好,這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F在央企領導人的角色是亦官亦商,由國家任命,國資委對這些央企的監管變成了同級領導間怎么處理關系的問題。”
“說到底,還是定位問題。國企應該真正的做好混合所有制,有進無退會產生很多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問題。”李長安說。(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楊凱奇)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