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具體的援助計劃可以看出,2016年中國將真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清除過剩產能與僵尸企業,并推進要素價格的改革。中國實行結構性改革的想法由來已久,但進展緩慢,因為改革帶來的賬單誰來付是一個久拖不決的問題,這包括債務以及下崗工人安置等。此外,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各地都想讓別人減產能而不愿自己率先采取行動。
據媒體報道,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預計,如果中國煤炭、鋼鐵、電解鋁、水泥和玻璃五大產業的產能在未來幾年中被削減30%,將有大約300萬工人會從這些產業下崗。目前這五大行業共有1000萬名工人。改革率先開始從過剩嚴重的鋼鐵、煤炭行業開始。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如果中國不能盡快地去除過剩產能以及關閉僵尸企業,會導致很多行業效益繼續下滑,需要依靠更多的債務維持,從而積累金融風險。盡管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與騰挪空間,但是,就像財政部長樓繼偉近日所說,“空間是在變化的,越推遲結構性改革,越侵蝕改革空間,就把自己站在懸崖邊上。”
為了對沖以“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壓力,中國政府正在通過偏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尤其是鼓勵地產業去庫存。供給側改革要求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質量。如果供給側改革無法有效實施而杠桿率繼續提高,無疑會大幅增加中國經濟的風險。因此,不管這項改革如何艱難,必須推進,沒有退路。
對于下崗職工的安置雖然是一個挑戰,但不應夸大。長期以來,改革無法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將工人下崗視為影響穩定,以此抗拒關閉過剩落后產能以及僵尸企業的政策。與1990年代中國大部分企業均為國企不同,現在就業主要集中于民營企業。市場化的就業呈現出有進有出的常態,有人喜歡跳槽,也有人可能因不能滿足企業要求而被辭退,只要你努力工作,每個人都能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下崗后并非沒有其他出路。
所以,一些鋼鐵與煤炭企業的職工將下崗,在觀念上并不存在挑戰,重要的是做好補償工作。人社部明確了一項重要原則:每個企業的職工安置方案要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研究討論通過。職工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安置,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來。經過協商后的安置不會成為影響穩定的源泉。但政府應積極幫助下崗職工參加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幫助職工能夠盡快就業和創業。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政府需開辟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
目前主要的困難是一些大型企業在當地屬于經濟支柱,一旦倒閉可能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產生沖擊,影響更多的就業。當然,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經營困境已經存在很長時間,這種沖擊早已產生并可能已經逐漸消化,而且勞動力也可以向區域外或中心城市流動,就像那些遠離家鄉的農民工一樣。各級政府也應該幫助經濟困難地區培育接續產業和就地就近就業機會。
在過剩產能行業可能大量裁員的同時,今年中國還將有1500萬年輕人(高校畢業生、中職畢業生、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涌入就業市場,這是真正的挑戰。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人對就業比較挑剔,而畢業大學生找工作難也是長期存在的頑疾,中國經濟結構貢獻白領崗位相對于藍領較少。目前很多公司開始減少開支以應對運營下滑,可能制造更大的就業困難。但是,這些困難在過去數年長期存在,中國之大能夠逐步消化這些勞動力就業,因此,就業有困難但不會出現“下崗潮”“失業潮”。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