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十二五”期間,中國鋼鐵業轉變發展方式的總體思路是淘汰落后產能、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其中,淘汰落后產能是前提,是鋼鐵業調整結構的重點;兼并重組是提高鋼鐵業整體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而技術的創新和改造是兩者的前提條件,是關鍵的因素。2011年以來,國內鋼企重組的步伐慢了下來,停滯的原因很多:行業景氣度低、體制障礙、利益分配障礙等等。但中國鋼鐵企業的數目確實需要“減少”,只有通過“聚”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競爭的窘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則”,當然,在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成功的凝聚”需要來自各級政府的支持。所以,環保的下一步,并購也許是政府對鋼鐵業調整的主題!
鋼鐵成為中國“最不賺錢的工業”
從1949年全國鋼鐵產量占世界比例不足0.1%,位列世界第26位,到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規模壯大的過程中,我們鋼鐵業遇到了許多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鋼鐵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資源價格高漲、鋼鐵價格下降、需求增速放緩等狀況,導致鋼鐵行業銷售利潤率呈現連年下降甚至巨額虧損的局面,成為中國“最不賺錢的工業”。
政府屢次出臺規范文件,用心良苦?目的就是引導企業良性發展。
在鋼鐵行業普遍處于微利甚至于微虧的大背景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改革也越來越深化。2012年,工信部出臺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2013年4月和12月,分別公布兩批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2014年7月和8月,連續公布兩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第一批公布淘汰名單涉及煉鐵40家,煉鋼30家,第二批公布的只涉及到煉鋼2家,可見公布拆除的目標在銳減,淘汰節奏基本接近尾聲。
這幾年,從規范條件,到公布符合條件的企業,再到點名淘汰的企業,政府的行政手段一直在干預著這個行業,用心良苦?其實,就一個目的:減排,進而引導國內鋼鐵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轉變生產方式的目的:“少污染多賺錢”,僅一個環保調控是不夠的.
節能減排做得好,環保任務就能交出滿意的答卷,但在環境改善的同時,也加重了鋼鐵企業的運營成本。對于技術、資金、資源、能源密集型的鋼鐵行業,要使其成功應對市場競爭,謀求規模經濟和競爭優勢,國家相關部門僅對其加強節能減排的治理力度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除了環保,下一步的并購也許應該是政府或多或少應該參與的事情,或者出臺一些可操作性政策,提高企業參與并購的積極性和擴張動機。
忽略并購后的管理整合,就談不上協同效應,更無法為自己帶來不可比擬的競爭力.
并購是經濟領域永恒的話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產業只有完全融入全球,才能夠不被淘汰,中國的鋼鐵業也不例外。結合我國鋼鐵行業現狀,加速區域內重組及深層次整合,是提高鋼鐵業整體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不可否認,大企業的市場實力和競爭優勢會明顯加強的。但大量事實和研究表明,跨區域、跨體制障礙,阻止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并且很多已經并購的案例中,忽略了并購后的管理整合,出現“貌合神離、效率降低”等難題。
在行業低迷的背景下,對于弱勢企業,并購的初衷就是生存下去;對于強勢企業,擴張的初衷即是在行業內為自己帶來不可比擬的競爭力。不管是什么初衷,成功并購的結果就是能讓各方優勢疊加、弱勢互補,提升自己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來自蘭格鋼鐵網走訪的信息,華北地區的河鋼集團和首鋼集團在礦業資源方面早就達到了共享,目前他們各自下屬的分公司所使用進口礦都是集團總部負責購買,一方面減少了分廠購買進口礦的人力物力,節約時間,減少開支;另一方面集團組織專門的采購部門,拿各分廠的總需求量與賣方進行談判,量大從優,集團的議價砝碼增加,更有利于簽到相對便宜的價格,從而降低了各分廠的采購成本和采購風險。同樣,合并銷售渠道,也可以節省大量的銷售費用。
通過“聚”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成功的凝聚”需要來自各級政府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重組的實際意義并不是讓集中度的統計數字變得“漂亮”。而是,重組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新整體,在資源、資本、管理、銷售、技術、物流等方面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增強其議價能力、銷售能力以及更完善的服務能力。
2011年以來,國內鋼企重組的步伐慢了下來,停滯的原因很多,行業景氣度低、體制障礙、利益分配障礙等等。但中國鋼鐵企業的數目確實需要“減少”,才能避免惡意競爭、重復投資。通過“聚”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競爭的窘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則”。當然,在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成功的凝聚”需要來自各級政府的支持。所以,環保的下一步,并購或許將是政府對鋼鐵業調整的主題!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