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出要求:“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從東部發達省份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從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的生產一線,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各地各行業向新而行,促進創新成果加速從“論文”“實驗室”中奔涌而出,與齊備完善的制造優勢緊密結合,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一“絲”成鏈釀新機
一束柔軟的“絲”能吊起幾噸重的物品!在恒力集團下屬江蘇恒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場景著實讓人驚嘆。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絲,單根也就比頭發絲粗一點,十幾束就能吊起一輛小汽車。”工業絲經理張燁告訴記者,相比普通鋼絲,這種工業絲重量更輕、成本更低。
“很難想象吧,其實我們是從最傳統的紡織業的一根絲、一匹布起家的。”說起企業發展史,恒力集團黨委書記盧堃打開了話匣子。
1994年,恒力還是位于“千年綢都”蘇州盛澤鎮上的一家只有27名員工的小紡織廠。堅定走科技賦能發展之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升級生產設備和技術,數年間,恒力最終實現從原油到紡織品的全產業鏈閉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恒力的實踐做出了注腳。
走進恒力集團下屬的康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千級潔凈車間,高速運轉的滾筒正“卷”出厚度僅3.9微米的薄膜。為生產出這種薄膜,公司創新打造了這種空氣超級潔凈的車間,一立方米的空氣里,像小灰塵那樣的小顆粒,最多也就1000個。
“很多人說實驗室到生產線轉化難,在這里,卻只隔著不到一厘米的玻璃窗。”公司總經理康愛旗笑著說,每年,他們要進行近百次工藝試驗,試驗結果直接作用于產品改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無縫對接。
科技一路向“新”,驅動一批企業從傳統制造邁向高端引領。如今,恒力生產的工業絲廣泛應用在汽車安全、環保過濾、油氣輸送等領域,過去5年,企業加速“智改數轉網聯”,連續新建3個年產20萬噸的工業絲車間,人均產出提高30%,優等品率提升2%。
“總書記強調,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這更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在實體經濟上精雕細琢,在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恒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說。
“晴翻千尺浪,風送萬機聲”是古老“綢都”昔日盛況的真實寫照。如今,包括恒力在內的許多企業,正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煥發新的生機。
一“晶”聚鏈開新局
提起藍寶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璀璨奪目的珠寶首飾,而在賀蘭山下的晶盛機電寧夏新材料產業園,工業藍寶石正以另一種姿態重塑產業格局。
“通過泡生法熔融‘生長’成的透明工業藍寶石晶體,正支撐著智能穿戴、5G通信等萬億級產業的發展。”寧夏鑫晶盛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副總經理丁建亮站在一臺臺日夜不停的長晶爐前,指著實時跳動的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顯示屏自豪地說,“工業藍寶石尺寸越大,技術難度越高,應用范圍越廣,我們生產的大尺寸藍寶石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工業藍寶石憑借高硬度、高強度、耐高溫和良好透光性能,在光學電子、5G通信等眾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走進鑫晶盛的企業展廳,從大尺寸工業藍寶石晶體,到精準切割的晶棒、晶磚、晶片,再到LED照明芯片、手機面板、智能穿戴設備,每一個展品都標注著“中國智造”的印記。
科技不斷向“新”,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
2020年鑫晶盛從浙江落戶銀川時,帶來的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一代藍寶石晶體生長爐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藍寶石晶體生長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我們把這句話‘刻’在了每臺設備上,‘寫’入每一個技術細節里。”丁建亮說,“工業藍寶石生產的關鍵是構建穩定的熱場,生產的藍寶石晶體越大,對設備的精度和穩定性要求越高,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技術人員不斷創新技術手段,就像在針尖上跳舞。”
從30公斤、150公斤,再到超過750公斤……靠自己一點一滴摸索,鑫晶盛探出一條完全自主且國際領先的技術路線;積極推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帶動形成“智能裝備制造―藍寶石晶體生長―精密加工―高端應用”的全產業鏈。
2024年5月14日,鑫晶盛的兄弟公司晶環電子最新創新成果——1000公斤級超大尺寸藍寶石晶體成功下線那一刻,車間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數百名研發團隊成員多年攻關,終于實現行業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在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東海之濱到西北內陸,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正在強勁釋放。目前,鑫晶盛所在的新材料產業園已初步形成藍寶石制造加工全產業鏈集群,其所在的銀川市成為國內規模、技術和裝備領先的藍寶石生產基地,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正在賀蘭山下加速崛起。
一“箭”穿云尋新路
試想一下,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未來乘坐火箭會不會像乘坐飛機一樣便捷?記者在位于安徽蚌埠的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尋找答案。
走進九州云箭的生產車間,一臺火箭發動機正在進行裝配測試。不遠處的顯示屏上,數字化裝配系統顯示著火箭發動機的三維數字模型,大到一根主導管的連接,小到一顆螺栓的強度,都被一一記錄下來。
“這種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作為‘下一代火箭心臟’,有數千個零部件,而渦輪泵是‘心臟中的心臟’。”九州云箭總工程師黃仕啟介紹,傳統焊接加工方式難以滿足渦輪泵的運行環境,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攻堅克難,前后迭代20余次,有效提高了產品可靠性。他感嘆,前期的深度技術探索與創新積累終獲回報,目前,該產品已經過2萬秒的測試試驗和兩次飛行考核。
“我們自主研發的兩款發動機填補了國內在泵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深度推力調節技術上的空白。”黃仕啟介紹,“這有賴于對發動機深度推力調節、多次啟動等系列核心技術攻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九州云箭LY-70龍云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累計試車超過200次,已實現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的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九州云箭董事長季鳳來說,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正通過模塊化設計、智能制造和產業鏈協同,將衛星制造推向“流水線時代”,疊加低成本的火箭發射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
“可以預見,未來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就像開往太空的公交車,既可以按時間、按軌跡出發,還可以控制停、走的準確時間。”黃仕啟笑著說,團隊正在推進產學研加速協作,開展持續技術攻關,實現火箭返回既“落得準”又“接得穩”。
近年來,像九州云箭這樣的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率先制定省級層面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地方性法規;籌建首批1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研究制定未來產業專業化工作推進機制……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說,依托創新資源優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安徽正在著力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工程,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未來技術策源地、未來場景應用地和未來產業集聚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