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業繼2024年1月1日起被納入歐盟碳市場管控后,自2025年1月1日起執行的《歐盟海運燃料條例》也對航運公司的碳排放強度作出限制,激勵船東使用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船用燃料。與此同時,國際海事組織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中國“3060”雙碳目標也在推動綠色船舶技術的加快發展。
面對綠色低碳發展已成全球共識并推動航運業變革,中國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積極“向海圖強”,“含新量”和“含綠量”節節攀升。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出口船舶5804艘,同比增長25.1%;金額累計達3086.5億元,同比增長58.7%。綠色智能船舶是其中的明星產品。
作為船舶海工產業大省,江蘇造船產業不僅訂單足,而且綠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底色愈發濃厚,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廣泛應用于各型船舶。2024年,江蘇出口各類船舶破千億元,達1042.2億元,出口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59%。其中,液貨船、集裝箱船、散貨船三大船型分別增長165.1%、84.3%、18.3%。
清潔能源氣體是保障全球低碳發展的重要能源,承擔運輸任務的液化氣體運輸船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近日,由江蘇揚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新造的“BRILLIANT FUTURE”液化氣體船在太倉海關監管下交付海外市場。這是揚子三井造的首艘36000立方米LEG液化乙烯氣體船。
“該輪采用新型雙燃料主機、全懸掛雙扭曲舵以及可變距螺旋槳的組合設計,推進效率高,接近零排放,是全球領先的新一代綠色環保、節能型液化氣體運輸船。”據該公司關務經理王懿介紹,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揚子三井立足高端大型綠色清潔能源運輸船舶建造,近年來訂單及載重噸連年增長。其中,4萬立方米中型清潔能源氣體船手持訂單量約占全球市場的1/5。
綠色船舶,綠在節能減排。數字化脫碳技術和綠色船舶的設計建造和維修成為航運業的新興選擇。船舶風力輔助推進系統、替代燃料系統、空氣潤滑減阻技術、碳捕集封存技術等低碳技術應用日益增多。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到2050年,全球船舶的脫碳化轉型每年將需要80億至280億美元。
日前,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東方鳶尾花”超大型集裝箱船順利交付出口。這是中遠川崎自主設計建造并交付的第一艘16828TEU(標準集裝箱)超大型集裝箱船。船長366.99米、載重噸位超16萬噸的龐然巨物,只需額定船員36人即可運行。
“船體線型優化并采用低摩擦防污漆,減少阻力節油;船用冷媒零臭氧消耗,使全球變暖潛能值更低;集成發電機系統、低硫燃油艙等高效節能設施更加節油減排;岸電連接系統令船在港時可使用清潔能源;就連船員居住區都安裝了空調熱交換能量回收裝置,以節約空調能耗……”企業物流管理部門負責人李錚如數家珍般介紹著船舶從頭到尾體現的“綠色”。
針對船舶建造過程生產周期長、保稅料件品種多金額大等特點,南京海關提前制定監管方案,降低企業運用成本,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同時強化部門聯動,實現查驗放行、船員登船、物料供應“順勢監管”,保障綠色船舶順利出口海外。
江蘇省鎮江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正是通關便利獲益的企業之一。該公司參與設計并建造了5650DWT自卸水泥運輸船。“這一型號的船舶去年已交付兩艘,預計今明兩年還將交付4艘。每艘船預計每年可節省燃料20%、減少碳排放量25%。”該企業物資供給部副部長秦偉介紹說,船舶采用了世界先進的集機械式和氣動式裝卸于一體的自卸裝備,使用氨燃料預留技術和旋筒風帆裝置預留設計。“船邊直提”的通關模式讓造船所需的超大件進口設備即到即驗,保障了生產進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居全球首位。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綠色船舶訂單,并實現了對主流船型的全覆蓋,綠色、高附加值、高科技成為中國造船業新亮點。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