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力爭實現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全社會物流成本)從2023年的14.4%降至2027年的13.5%左右。這反映出中央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決心,也是未來一段時期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接近90%。因此,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必須抓住制造業這個關鍵,通過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統籌推動物流成本實質性下降,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有力支撐。
制造業在物流成本降低中占據核心地位
為確保經濟安全,我國必須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是物流降成本的基本前提。制造業在物流成本降低中占據核心地位,主要體現在其規模性、基礎性與聯動性三個方面。
從規模來看,制造業涵蓋了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到產品銷售的全鏈條物流活動,其物流量巨大,涉及領域廣泛。例如,鋼鐵、汽車等重工業制造業,原材料與產品的運輸、倉儲等物流環節成本高昂,在整個生產成本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物流成本占其總成本的比例約為20%至30%,成本下降空間較大。
從基礎性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物流效率與成本直接影響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以電子制造業為例,芯片、顯示屏等零部件的及時供應與成品的快速配送,是保障整個產業鏈正常運轉的基礎。一旦制造業物流出現問題,將會引發上下游產業的連鎖反應,導致整個產業鏈物流成本上升。
從聯動性看,制造業與物流服務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制造業的發展能夠帶動物流需求的增長,促使物流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服務水平;而物流服務業的發展又能夠為制造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解決方案,降低制造業物流成本,提高其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
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在相關部門共同推動下,我國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不小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融合層次不夠高。一方面,很多大型制造業企業在物流選擇上,往往習慣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自主運營物流業務,屬于簡單功能的一方物流,自建倉儲和運力資源導致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和成本大幅增加,影響了物流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社會物流資源閑置浪費嚴重。部分制造企業將物流視為企業成本項,而非提升供應鏈效率協同的價值項,多聚焦單一環節、局部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對供應鏈物流在提升生產率、縮短生產周期、減少庫存占用方面的價值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第三方物流企業多聚焦傳統倉儲、運輸或配送等單一領域,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服務不夠,物流服務多停留在基礎層面,未能深入到制造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環節,使得制造業企業不愿意外包物流服務。
二是融合程度不夠深。目前,我國物流自動化率平均水平僅有20%。據京東物流研究院統計,目前仍有約49.2%的企業未使用任何倉儲物流自動化設備,已使用的自動化設備滲透率也普遍較低,智能分揀設備和智能裝卸設備滲透率只有11.9%左右。部分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程度低,與外部物流企業、供應商、客戶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低,使得企業無法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物流計劃。此外,制造業涉及眾多行業與產品,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物流包裝、運輸載具、倉儲設施等標準不統一,增加了物流轉換成本與時間成本。
三是融合環境有待改進。各種基礎設施統籌規劃不夠,港口集裝箱港區中超過50%沒有鐵路專用線,貨物需要在港口碼頭、鐵路場站、貨運站、機場等設施間頻繁轉運,增加了短倒成本。很多制造業園區和集群在產業規劃時沒有考慮到物流規劃,工廠布局、庫房設計、功能定位等不能滿足制造業供應鏈高效銜接的發展需要,導致物流成本增加。
推動制造業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議
推動制造業物流服務社會化。一是鼓勵物流需求量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制造業企業,整合優化業務流程,分離、分立物流資產和業務,根據自身需要,將能夠整合外包的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對制造業企業物流外包和物流業服務制造企業提供金融或稅收支持。二是推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牽頭打造一體化供應鏈平臺,通過平臺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商貿、物流、金融等集成服務,實現采購、生產制造、發貨、運價等各類數據的同步與分析,增強制造業的市場需求捕捉、需求響應和敏捷調整能力,為制造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三是積極培育打造大型現代物流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大型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盟等方式整合中小物流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物流資源,形成規模化、網絡化的物流服務體系,快速提升行業集中度。
提升制造業物流數智化水平。一是不斷提高制造業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進先進物流信息系統和裝備設施的廣泛應用。支持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優化企業數據應用環境;鼓勵規上制造業企業探索實施數字化管理、應用化平臺設計、加強網絡化協同、發展智能化制造、推廣個性化定制、拓展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二是建立和完善制造業物流標準體系。鼓勵制造和物流企業積極參與物流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雙方結合行業特點與實際需求,不斷完善標準內容。提高標準化物流裝載單元在制造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提高托盤、包裝箱等裝載單元標準化和循環共用水平。三是規范物流各環節公共信息交換標準,推動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供應商、客戶之間建立深度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信息互聯互通,優化物流資源配置。支持建立完善國家物流大數據平臺,為多式聯運智慧運輸、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支撐,從而提高物流組織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優化制造業物流發展環境。一是統籌基礎設施。加大對鐵路專用線建設的支持政策,支持和要求重要港口、碼頭、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新建或改建鐵路專用線,建設和優化內陸地區大型內陸港,實現公鐵水有效銜接。二是加強規劃協同。引導地方政府適應園區的集聚發展,加強工業集聚區物流功能整合,嚴格控制工業集聚區內企業自營物流用地,統籌規劃集聚區物流服務體系。三是促進資源整合。引導地方政府適應制造業的集聚發展,加強工業集聚區物流功能整合,推動物流規劃發展與產業集群規劃發展相適應、相匹配。規劃建設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為區內企業提供倉儲、運輸、配送等一站式物流服務,提高物流設施利用率與物流服務質量。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