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光伏行業競爭日益加劇,“中國光伏產能過剩了嗎”的話題引起行業熱議。在上周舉辦的2023第六屆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大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光伏產業未來需求潛力巨大,階段性產能過剩或將在未來重新取得平衡。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在第四次制造業企業座談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光伏行業確實存在一定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風險,但總體屬于行業發展正常范圍。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光伏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對綠色能源高度關注及行業發展過熱的背景下,內部競爭愈發激烈,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面臨挑戰。”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表示,目前,全球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市場供需呈現旺盛趨勢,光伏產業鏈增長勢頭強勁。這不僅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今年以來,雖然光伏產品出口表現亮眼,但背后是各個環節價格大幅下降,量增價減。”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同樣認為,投資增長過快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技術迭代帶來折舊損失壓力,光伏龍頭企業更應該引領行業攜手向前,共同應對挑戰。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現在只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開始階段。“我們不用太擔心,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政府適當引導,就可以應對所謂的行業產能過剩危機。”他表示,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發現需求、平衡需求和投資的關系、減少投資、擴大投資等反反復復的過程,光伏產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巨大,會在短時間內重新取得新的平衡。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專家組副主任呂錦標也認為,行業產能過剩存在一定的過度解讀。他認為,這一輪產能發展中存在一些“PPT產能”,并不會立刻落地。同時,近兩年發展中的硅料端去瓶頸、電池技術迭代、龍頭企業一體化擴張等,都是產業競爭力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的表現。
據呂錦標介紹,2021年硅料產量增到50多萬噸,2022年增到80多萬噸,年均增長均超60%。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從6萬元/噸的低點一度漲到30萬元/噸的高價。目前來看,今年國內硅料新增產能140萬噸,產量有望突破140萬噸,加上近10萬噸的進口產量,合計近150萬噸供應量。“硅料產能確實有一定的過剩,但如果沒有140萬噸的產量,價格不會從30萬元/噸降至目前的6萬—7萬元/噸。”呂錦標表示。
光伏行業該如何應對階段性產能過剩?劉漢元認為,“不要搞簡單的重復、簡單的‘內卷’,否則會讓行業生態很難維持。行業同仁逐漸會有這種共識,哪怕有時卷了,哪怕有時過度競爭了,理性還是會重新回歸。”
高紀凡表示,當前,光伏行業正在走向3.0時代,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且全行業能夠共創、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為了推動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行業內應該努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進一步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二是“四鏈”融合建立光伏產業新生態;三是支持龍頭光伏企業高質量走出去,打造世界一流的光伏企業。
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看來,降本增效是光伏行業永恒的主題,科技創新是光伏度電成本下降的核心驅動力。“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整個行業持續創新和努力,去研發出更高效、成本更低的光伏產品,去構建出更穩定、更可靠、更智能的光伏電力系統,去探索出更公平、更公正、更可持續的光伏市場機制。”鐘寶申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