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7月14日表示,我們國家的碳市場建設從地方試點起步,從2011年10月以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地方試點從2013年6月先后啟動了交易。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經驗。幾個試點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到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成果也體現在兩個方面,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對于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社會各界低碳發展的意識,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我想,這些寶貴經驗體現在一些制度設計上,包括地方法律法規的建設、配額分配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在人才隊伍方面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人才隊伍。
全國碳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發電行業直接燒煤,所以這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包括自備電廠在內的全國2000多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了40億噸,因此首先把發電行業作為首批啟動行業,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二是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因為要交易,首先要有準確的數據。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從國際經驗看,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費多,所以這個行業首先納入,可以同時起到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
結合國家排放清單的編制工作,我們已經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因此這些高排放行業,他們的數據核算、報送核查工作也是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為做好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的基礎準備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委托相關的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有關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國碳市場很快要上線交易,我們將以上線交易為契機,繼續深入開展覆蓋發電、建材、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鋼鐵以及更多行業的能力建設培訓活動,設置更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課程,為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技術服務機構和企業的碳排放管理、碳市場管理相關人員進行學習。同時,進一步加大支持和指導力度,支持相關行業協會、支撐單位加快推動規范碳排放管理員新職業的發展,鼓勵地方企業開展系統全面、形式多樣的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活動,全方位加大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通過各種培訓活動,進一步提升碳市場從業人員素質,包括管理、服務、核查機構的相關人員,在持續強化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數據質量方面進一步加強培訓,讓相關人員更好地理解我們相關的管理要求、管理流程,通過這樣一些工作更好地支撐全國碳市場建設,為碳市場的平穩運行和進一步的擴大、深化打好人才基礎。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