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企業代表將關注焦點之一放在了智能制造上。《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指出,要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作為一個工業總量在全國排名第六的制造業大省,河北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有了哪些探索,人們又希望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為這一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改變?
傳統制造企業試水智能制造
當各界都在熱衷無人駕駛汽車時,河鋼唐鋼公司研發出了無人駕駛的天車。
作為安裝在高架軌道上運行的一種橋架型起重機,天車被廣泛地應用在倉庫、廠房等處。河鋼唐鋼公司運用傳感器、車輛識別、三維定位等技術,對傳統天車進行了智能化改造。
改造的結果,不僅最大程度地優化了庫區人員編制,減少70%的人力,還實現了智能分配庫位、優化行車路徑,確保庫區空間的合理使用、出入庫管理的有序高效。
這項改造,只是河鋼唐鋼公司高強汽車板智慧工廠建設的內容之一。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而今智能制造體系架構初步形成,在提升客戶滿意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成效明顯。
專業人士分析,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先進制造技術的不斷深度融合,全球興起了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變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相關行動在國內先進地區已經展開,如上海提出要打造國家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區和全球先進“智造”高地,廣東提出要創建“互聯網+先進制造”示范區。
在河北,智能制造也進入了眾多傳統制造企業的視野。
省工信廳廳長龔曉峰認為,河北是制造業大省,鞏固和增強我省制造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借力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促進我省工業由大變強。
2016年,省工信廳重點培育了34個“制造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其中智能化生產項目有8個。
今年6月6日,河北省“制造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經驗推廣活動現場,這8個項目中,有6個成為首批河北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其中,既包括河鋼唐鋼公司這樣的鋼鐵企業,也包括富智康精密電子(廊坊)有限公司這樣的信息技術企業。
走上智能制造道路的河北企業,有的還成為了全國的示范項目。去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河鋼唐鋼公司申報的“鋼鐵企業智能工廠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全國鋼鐵行業唯一入選項目。
今年6月7日至13日,工信部對2017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擬立項的項目進行公示。河北有3個項目進入名單,分別為神威藥業的現代中藥制造數字化車間、樂凱膠片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隔膜智能工廠項目、中鐵山橋的軌道交通關鍵部件數字化車間新模式應用項目。
新技術正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
“在方便面產業全行業效益下滑的情況下,我們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率。”當多數河北企業剛開始關注智能制造時,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他們已經嘗到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甜頭。
近年來,方便面行業遭受的多重壓力凸顯,2013年,今麥郎公司開始向互聯網技術尋求突破,啟動了智能工廠和產供銷云平臺的建設。
該企業在全國38個工廠的車間、倉庫及外圍安裝了上千套高清視頻系統,實現了對全國各生產現場的實時巡檢,使每批產品的生產過程都有可追溯性。同時建立的在線數據傳輸系統,實現了對每條生產線上20多項關鍵工藝在線參數實時監測。而產供銷云平臺的建設,則把旗下所有工廠的資源整合起來,降低了運營成本。該企業原來在全國有30000多工人,而今用工數量已經下降一半。
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力成本在制造業成本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由此,“機器換人”已經成為廣東等沿海省份制造業發展的優先之選。而在河北,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了相關探索。
富智康精密電子(廊坊)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于2016年3月啟動的鐳射智能化生產模式,用機械手代替人力,節省了90%的人力。
智能制造給河北制造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的降低。
省工信廳兩化融合處處長馬蘊介紹,我省通過培育省級“制造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已經使相關企業在促進研發創新、降本增效、質量提升、服務轉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石藥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企業的制劑生產執行管理系統(MES)項目,推動企業在生產過程規范化、制造過程可追溯等方面取得突破,適應了國內外市場對于藥品監管的新要求,有助于企業產品走進國際市場。
據了解,該公司的這個項目,已經分別在3個車間實施。在這些智能制造車間,計算機代替手工稱量,增強了制劑劑量的精準度;物料條形碼掃描管控,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差錯……類似舉措,大大提高了國產藥的穩定性和均一性,促進了國產藥替代進口。
“廣義智能制造,不僅僅是指生產制造環節,它還貫穿于產品的設計、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專家指出,《中國制造2025》框架下,已經實施的智能制造專項,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對接用戶需求,采用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技術或模式進行改造。
馬蘊則告訴記者,河北推動“制造業+互聯網”的相關工作,已經帶動了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研發力量建設成突破關鍵
2017年,省工信廳優選了100個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重點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同時還提出,到2020年,力爭培育示范項目100個,智能工廠(車間)1500個。
圍繞智能制造,河北企業在智能裝備、智能車間、智能工廠三個層次分別作出了探索。
河北博柯萊智能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其自動化立體倉庫智能車間的研發生產,成為我省少有的進入智能裝備領域的制造業企業之一。
該公司研發的由高速堆垛機、自動穿梭車、碼垛機器人、高速分揀機、智能輸送線等軟硬系統組成的智能化立體倉庫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輸送、分揀、碼垛、存取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據介紹,該項目已獲得10項專利,近三年成功實施十多個案例,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
“博柯萊公司所取得的進展,不僅有益于企業自身,對于整個河北,也有重大意義。”專家介紹,我國的智能制造,存在著所需的關鍵技術裝備受制于人的問題,因此,聚焦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核心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已成為我們發展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務。
就此,國家層面給出的路徑是,要依托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以及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突破五類關鍵技術裝備,開展首臺首套裝備研制,提高質量和可靠性,實現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其中的五類關鍵技術裝備,包括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
這些領域,就是河北企業發展智能制造的巨大空間。
坐落于南皮縣的惠邦機電,因其智能焊接車間,被省工信廳列入了示范項目培育名單。在該企業用來生產新能源動力汽車電池安全防護外殼的車間,科研人員自主研發了國內首條九軸龍門式機器人柔性焊接生產線。在這條生產線上,待焊接的產品一次完成裝夾,避免了二次定位造成的加工誤差,加工時間縮短50%以上,產品一次成型合格率從95%提高到98%。
專家認為,這將對當地的五金機電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發揮引領作用。
按照國家的部署,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是智能制造的題中應有之義。除此之外,發展智能制造,還包括在重點企業推廣關鍵工序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控制,在重點領域積極建設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等。
就此,重視研發力量的建設,成為河北制造業立足智能制造領域的關鍵。注冊資本只有2000多萬元的博柯萊公司,組建了一支近30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分設技術一部、技術二部、機器人事業部、柔性輸送事業部等4個信息研發部門,從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研究。
鑒于河北制造業的既有基礎實力,專家建議,河北企業可以視線向外,一方面利用國家力推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項目發展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通過海外并購,實現彎道超車,快速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