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些負面新聞之外,有一個令人鼓舞的事實脫穎而出:中國最大型企業比近幾年都更健康。
得益于經濟刺激政策和國有企業改革,中國最大型非金融企業的股本負債比率已經降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他們的盈利能力和利息償付能力處于至少五年來的最強狀態,自由現金流也從未像現在這么充足。
這些改觀有助于緩解人們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遭遇金融危機的擔憂,盡管中小企業的改觀沒有那么大。管理約8,000億美元的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表示,更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對中國股市是利好。上證綜合指數今年的表現落后于所有亞洲同行。
“我們相當看好中國股市大盤,特別是大盤股,”德意志資產管理駐香港的亞太區首席投資官Sean Taylor表示。“利潤正在上升,他們也沒有多少債務。”
對中國市場的主流看法卻更為悲觀。甚至在穆迪5月24日下調政府信用評級之前,接受美國銀行調查的基金經理就將中國吃緊的信貸狀況視為全球金融市場首當其沖的“尾部風險”。政府的去杠桿行動推動公司債券收益率在上個月升至兩年高點,重燃了對公司債務負擔的擔憂。據估計,中國的企業負債去年達到17萬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56% 。
盡管有這些擔憂,中國最大型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標卻越來越強。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到去年年底,中國100家最大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市值加權平均負債比率已經從2015年的72%下降至68%。利潤率和利息覆蓋率也有所改善,這些上市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則達到創紀錄的930億美元。
高盛集團認為,更強大的企業信用指標有助于解釋,在借款成本上漲的情況下,為什么違約率沒有出現升高跡象。
“我們認為,收緊政策而不導致大范圍企業困頓的空間很大,”高盛集團駐香港的分析師何建勛在5月31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
加快經濟增長會使大公司更容易修復資產負債表。中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七年來首次連續加速,因為投資、零售和工業產值均有提升。政府去產能、去庫存的努力也有利于原材料生產商。
去產能是國企改革計劃的一部分,中國最大型上市公司多為國有企業。決策者認為,國企提高盈利能力是中國轉向更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的關鍵要素。
“一些工業企業仍然負債沉重,但情況正在改善,”摩根大通駐香港的亞太區副主席李晶表示。
當然,彭博編制的財務指標不包括非上市企業,也不包括負債沉重的地方政府。懷疑論者說,即使大型上市公司的改善也是暫時性的,是十九大之前政府相助的結果。中國經濟2017年的強勁開局已經顯現出平息態勢,5月份民間制造業指標表現為收縮。
西班牙BBVA駐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夏樂認為,在大宗商品價格回調的情況下,原材料生產商尤其脆弱。
不過,中國最大上市公司的股價卻在上漲。滬深300指數今年攀升4.8%,上證綜合指數則回落0.4%,創業板指數更是下跌了10%。
雖然政府的介入可能幫助推動部分大盤股上漲,但友邦保險的首席投資總監Mark Konyn卻比較樂觀。
Konyn表示,大企業是“經濟的重中之重”,“他們是經濟形勢的良好指標。”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