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面臨內外雙重壓力
中國是個制造業大國,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與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緊密相關。然而,中國還不是個制造業強國,現階段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式仍以粗放式為主,亦未能形成規模效應。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靠易受外界經濟沖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力紅利正在下降,資源過度消耗也使環境壓力巨大。中國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占中國總出口比重的90%以上,但只占世界工業制成品的10%左右,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近些年,我國與歐美國家貿易摩擦急劇上升,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外部市場均受到擠壓。與此同時,歐美等國的產業吸引力相對增強,我國國內卻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房價上升、環保壓力、稅費等原因,使企業感到運營壓力日益增加。
此外,在前些年的“GDP競賽”中,某些地方只想追求速效,不愿意解決對短期增長無效或有負效果但能夠提升長期增長潛力的關鍵性問題,采取了一些可能竭澤而漁的措施。時至今日,要把自己打造成“金融中心”的城市仍數不勝數,對虛擬經濟和服務業片面追求已成為普遍現象,經濟走向“脫實向虛”。
“未工業化”遭遇“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
中國的工業化卡在了所謂“周期”的陷阱中。
一方面,由于發展速度超常,中國制造業與日本類似,在較短時間內就開始追逐制造業“周期”末段,發生了“去工業化”的現象。而更危險的是,中國只是體量龐大,其實根本未及“工業化”。這事實上破壞了中國制造良性發展的路徑,形成了經濟“脫實向虛”,并且很難再回到正軌。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起步較晚,我們還在上一個“周期”之中,發達國家則已經進入到下一個“周期”,因此,“未工業化”遭遇“再工業化”的資源爭奪戰,進一步加重加大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壓力。并且,由于我國實體經濟本就不夠扎實,“虛火上升”只會更加重爆發系統風險的可能性。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其經濟現代化不可能繞過工業化階段。在中國,農村人口占比仍高,高科技產業的出現實際上也無法代替工業化的功能。
培育企業發展環境至關重要
從企業層面來看,應積極應對國際制造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趨勢,借助新的信息技術,實現向中高端制造業的升級。一方面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發展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能力,樹立企業品牌意識,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必須注意的是,企業作為微觀個體,千差萬別,只有充分的競爭和正確的激勵,最終才能形成最活躍、最優質的市場,得到最具價值和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因此,市場政策決策和制定者的導向尤為關鍵。當前至關重要的是,要培育適合企業積極發展的營商環境,以及能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高效市場。
首先,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強化制造業在工業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中心和主導的定位,改變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虛擬經濟增長指標的產業結構政策。因各種原因形成的資產泡沫不但擠壓了制造業的利潤空間,也打壓了制造業的積極性。當地方政府為自身收益而助推房價的時候,實業卻因房租太貴而無以為繼,同時又因兩套學區房起死回生。這種現實中的童話使制造業無立錐之地。所以,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放棄短期利益,放眼長遠,從根本上改變自身和投映于市場的激勵機制,提高智力能力,加強監管能力,擠壓企業虛擬經濟投機行為空間,促使經濟脫虛向實。
其次,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最在乎的,無非是兩點,投資收益,運營環境的穩定性。因此需要切實下功夫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尤其是一些額外成本和制度交易性成本。進一步加大公開、公平力度,改善企業運營整體政務環境,以法律為準繩,使行政政策和手段受到應有的約束和監督,實現宏觀穩定和一致性,達到服務實體經濟和微觀實體的功能。
最后,準備扎實的基礎條件。加大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的財力投入,通過完善制度使制造業技術創新的融資變得更容易;重視職業教育,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強化職業工人的素質教育和實踐培訓;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加快信息交流;整合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資源共同研究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探索積極、有效、長效的合作模式。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