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fā)產業(yè)發(fā)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彭競蘭 通訊員 扶 強 左蜜琳
1958年,湖南省第一爐熾熱的鐵水、第一支棒材相繼在此誕生;2025年,湖南省首卷厚度僅為0.15毫米的超薄冷軋無取向硅鋼從這里下線……
作為一家老牌鋼企,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漣鋼”)是如何保持“年輕”活力的?
3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湖南婁底調研采訪,發(fā)現漣鋼一直在走一條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標準化的提升之路。
優(yōu)化全流程
隨著新能源產業(yè)的崛起,作為推動該產業(yè)升級換代的關鍵材料,硅鋼的需求與日俱增。“可以說,凡是有電的地方,都需要硅鋼。”湖南漣鋼電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漣鋼電磁”)副經理、首席專家賀小國說。
瞄準新能源產業(yè)的新“鋼”需,2022年,漣鋼從零開始布局,以全資子公司漣鋼電磁為主體,分兩期四步推進120萬噸冷軋硅鋼產品項目的建設。賀小國介紹:“我們的定位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產品。”
硅鋼生產制造流程復雜、工藝難度高。尤其是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硅含量更高、能量損耗更低、電磁性能更好,但生產難度極大,稍有不慎,產品就會像玻璃一樣碎裂。為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漣鋼建立集硅鋼材料研究室、涂層材料研究室等于一體的硅鋼檢測與研發(fā)中心,實現了全流程的技術支撐。
“今年1月下線的湖南省首卷0.15毫米冷軋無取向硅鋼,就是我們研發(fā)生產的最新產品。”賀小國告訴記者,該產品在退火工序中,通過優(yōu)化焊接參數、張力控制等手段,解決了薄規(guī)格焊接困難、折皺斷帶等難題。“這款產品厚度僅相當于一張A4紙,其電磁性能實現了進一步提升,尤其是高頻鐵損改善幅度達10%以上,可以更好地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電機上。”他說。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作為湖南2025年十大技術攻關項目之一,漣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開發(fā)項目正致力于突破取向硅鋼的全流程工藝技術,開發(fā)適用于高能效配電變壓器及大型電力變壓器的高磁感取向硅鋼成品。漣鋼鋼鐵研究院(技術中心)硅鋼產品研發(fā)團隊負責人朱業(yè)超告訴記者,該產品研制成功后,可實現湖南省電力裝備核心材料的本地化。
加速“智慧化”
在鍍鋅二號線生產車間內,大屏顯示著鋼卷進入鍍鋅機組的全過程:經清洗、鍍鋅等一系列工序后,鋼卷順利下線,靜待運輸至倉庫。然而,當記者走到產線末端,卻并未見到鋼卷的“身影”。
“其實,這塊顯示屏展現的是虛擬工廠的生產情況。”漣鋼企業(yè)管理與戰(zhàn)略規(guī)劃部信息化管理室主任譚新告訴記者,基于專家知識庫和工廠的機器人、視覺輔助系統(tǒng)等采集的數據庫,三維立體仿真系統(tǒng)模擬了鍍鋅二號線生產情況。在模擬過程中,鋼卷信息、產線運行信息等參數直觀可見,不僅能優(yōu)化生產流程,還能提前判斷產線設備故障。
虛擬工廠如同“大腦”,煉鋼智能生產平臺則是“手臂”。
“借助這一平臺,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就可完成鐵水入爐、合金添加等操作,整體工作效率提升了30%左右。”在210轉爐廠內,譚新介紹道,從經驗煉鋼升級到科技煉鋼,鋼水潔凈度得到了大幅提升,為產品的迭代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210轉爐廠能夠生產近700個品種,其中高附加值品種鋼比例達85%以上,覆蓋汽車用鋼、家電用鋼、工程機械用鋼等中高端產品。
如今,漣鋼已上線130個智能化應用項目,涵蓋了生產、研發(fā)等全流程,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90%。其“5G+工業(yè)互聯網”項目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鋼鐵生產效率提升了39.2%,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19%,質量損失率降低了34.8%,每噸鋼的成本也降低了11%。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yè)體系。為激發(fā)產業(yè)新質生產力,鋼鐵企業(yè)正以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高質量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瞄準“高精尖”,加速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標準化轉型升級,鍛造現代化產業(yè)體系的“鋼筋鐵骨”。
談及數智化未來,譚新滿懷信心地表示,公司將積極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以現有數據為基礎開發(fā)工業(yè)大模型。“我們已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并將其與已有盤古鋼鐵大模型等AI系統(tǒng)進行多模態(tài)疊加融合,年內將開發(fā)、訓練上線皮帶智能監(jiān)測、罐號智能識別、焦炭質量預測等12個模型,讓漣鋼變得更‘智慧’。”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tǒng)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