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年開展一次的經濟體檢結果出爐。12月2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關情況。普查結果顯示,企業資產規模不斷壯大,營業收入較快增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勞動生產效率有所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數字經濟發展壯大,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不斷增強,五年來我國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取得了豐碩成果,普查主要數據客觀反映了五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進展新成就。”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普查不僅全面摸清了我國經濟家底,客觀反映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進展,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作為新時代的國家經濟“體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反映出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康義回應說,從普查結果來看,五年來,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多重的內外風險考驗,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我國經濟發展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方面呈現出諸多積極變化,展現出穩固的基礎、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
康義進一步將變化和特點歸納為,發展的基礎更牢、發展的結構更優、發展的動能更足、發展安全保障更強、發展可持續性更好。普查后,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近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五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我國產業升級發展態勢未改,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繼續提升,服務業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成為支撐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
談及發展的動能更足,康義指出,五年來,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中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企業的創新研發勢頭強勁,創新成果大量涌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65.1%。同時,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數量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較2018年末提高2個百分點。此外,新技術、新工藝也在大規模應用提速,催生出眾多新產業、新業態。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8萬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5。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產量較快增長。5年來,我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穩步提升,能源供給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強。
與此同時,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我國新的優勢產業。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45.8萬輛,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超過60%;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高,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6日電)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