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既是動力源泉,也是改革目標。我國目前的中等收入群體包含了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從業人員以及部分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等。這部分人群,有著較高的知識水平,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強,這些都使得中等收入群體成為新供給的創造者。通過相關政策引導,可以讓中等收入群體有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創造新供給。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的“穩定器”,世界上大多數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保持著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占少數、中等收入群體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社會結構。初步估算,當前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大約占比為25%,而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群體大約占到70%。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進入了經濟“新常態”。以往的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產業甚至出現了嚴重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經濟轉型升級為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契機。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新興產業得到發展,能夠容納更多的中高級專業人才就業,提供更多的收入優渥的崗位。職位有了,這就需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加強職業教育,讓低技能重復勞動者轉變為高技能適應中高端供給的中高技能人才,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賺錢能力”,由此“孵化”更多的中等收入個體,使得中等收入群體得以擴大。
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是新供給的創造者,也是新供給的消費者。中等收入群體對于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有著一定的要求,比如出國購“馬桶蓋、電飯煲”現象以及規模巨大的“海淘”,都凸顯了我國目前的供給已經不能滿足中等收入群體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中等收入群體對產品服務品質的要求也是對供給側改革的一種“倒逼”,倒逼產品服務提供企業順應市場的需求,不斷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品質,提升供給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一方面要注重“增量”,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存量”。這就需要不斷增強社會保障力度,避免現有中等收入群體因為疾病、就業轉換、子女就學等各種原因“返貧”,同時重視知識產權和財產權的保護,增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感,讓現有中等收入群體敢于去創業創新,投身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中。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