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2015年以來,工業系統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千方百計穩增長,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工業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
苗圩還表示,2016年,工信部將全面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推進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工業平穩運行仍在合理區間 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
“工業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苗圩分析,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截至去年,全球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于整個經濟增速,由此帶來我國出口大幅度下滑。從國內情況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再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長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從結構調整看,由于營改增擴大范圍,原先工業內部的一些業務逐漸外化到工業企業之外,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采購等,逐步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也是社會分工變化的結果。數據顯示,2015年四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6.3%、5.9%和5.9%,季度波動幅度不超過0.5個百分點。從區域來看,19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
“2015年是我們近年來形勢比較嚴峻的一年,但是我們頂住下行壓力,保持了工業平穩運行。”苗圩表示。
傳統產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技術改造也是工信部的第一項重要工作。
苗圩介紹說,“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37.5萬億元,平均每年不到8萬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7倍,但是去年一年技術改造投資就完成了9.5萬億元,比平均數高出很多。企業技術改造使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得到應用,提升了整個工業的發展水平。
產業結構調整還體現在“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據工信部數據,“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9100萬噸、煉鋼9480萬噸、電解鋁200萬噸、水泥6.4億噸、平板玻璃1.6億重量箱,市場倒逼過剩產能退出的機制加速形成。
創新融合推動新興產業蓬勃興起 企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去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雙引擎”。
事實上,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成長。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2%,比工業整體增速快4.1個百分點。例如,28納米集成電路已經開始規模量產,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已總裝下線,高鐵、核電裝備開始走出國門,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接近50萬輛。
苗圩說:“我國重點行業信息化步入集成應用新階段,通過這幾年努力,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普及率提高23.5個百分點,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超過70%。同時,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業態已經成為發展的新引擎。”
企業發展環境對于市場主體尤其是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的小微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改善企業發展環境,簡政放權是對癥良藥。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帶來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苗圩舉例說,我們去年抓了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就這一項為企業減負超過了1100億元;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政策,為企業減稅大概接近1000億元;兩次下調工業企業用電價格,為企業減輕用電成本超過600億元。
近年來,各類創業集聚區、小微企業創業基地、服務平臺蓬勃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大企業方面競爭力不斷提升。苗圩介紹說,去年,我國56家制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11家工程機械企業進入全球50強,4家互聯網企業進入了全球互聯網上市公司按市值排名的前十位,還有兩家集成電路的設計企業進入了全球的前十強。
苗圩表示,我國制造業發展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盡管困難艱巨、挑戰嚴峻,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是四個“沒有變”。
“僵尸企業”處置方案將出臺
2015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提出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去產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業”的退出。
發布會上,苗圩稱,工信部正在與國家發改委研究制定處置“僵尸企業”的具體實施方案,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發布會上介紹了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總體思路,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盡可能多的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積極穩妥推動“僵尸企業”退出。
即將出臺的“僵尸企業”退出政策將是一個更有針對性的“去產能”政策。馮飛介紹,政策將鼓勵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并主要著眼企業退出中的兩個困難——職工安置和資產處置,保證在處置“僵尸企業”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穩定,不造成大規模的下崗潮。
馮飛還透露,中央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為兩年1000億,用于解決職工安置、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