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贏得機遇,變革需要動力。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這一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中,作為現代經濟“血脈”的金融業,如何找準自身角色,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已成為一個近在眼前的挑戰。
近些年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比翼齊飛”,在自身發展連上臺階的同時,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度不斷提高。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金融結構不盡合理,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待加強,依然是“以量見長”而不是“以質取勝”。面對“十三五”的新要求、新使命,金融亟待“刷新”發展理念,為經濟轉型輸送更加穩健而高效的動力。
金融當走創新發展之路。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于金融而言,同樣如此。提高金融服務的有效性,關鍵在創新。當前,我國貨幣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向實體經濟傳導并不是很順暢,主要原因就是體制機制障礙。對此,大水漫灌無濟于事,只能依靠改革和創新來破解。展望“十三五”,隨著發展動力逐步轉換,各類新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對金融服務“望穿秋水”。如何給這些企業更及時有效的金融支持?核心要務是金融自身的改革。應當看到,創新創業本身是高風險活動,支持新興企業,注重安全性的傳統銀行體系唱不了“獨角戲”,甚至擔當不了“主角”。只有加快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將風險分散開來,用市場機制管理風險,才能更好地推動創業創新。
金融當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留住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綠色發展的要義。金融業在這方面也一直做著自己的努力,并提出了“綠色金融”的思路。然而,實際操作中,更多以“限”為主,即限制污染性融資的金融政策占主導地位,而“扶”卻著墨不多,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清潔基礎設施等綠色項目的鼓勵性措施還不夠。據央行一位專家估算,中國未來需要的綠色投資每年達2萬億元人民幣,而財政最多能夠提供其中15%的資金,85%以上綠色投資需要民間資金的補給。可見,施行積極的綠色金融政策,提高綠色項目的吸引力,讓更多社會資金和公共資源投身綠色產業,金融業大有可為。
金融當走共享發展之路。曾幾何時,金融業中出現了走“高大上”路線的傾向,一些機構只愿盯著高端客戶,視普通消費者為不能產生利潤的“累贅”;而上市公司中銀行板塊的利潤長期占據“半壁江山”,也在一定程度顯示出金融與實體部門的利益沖撞。互聯網金融近年的興起,讓人們意識到,共享是潮流,草根有力量。金融不是位居“神壇”的產業,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圈內游戲”。只有深深扎根于土壤中,與實體經濟完全融合,合理分享發展成果,金融才有持久生命力。這就需要重構金融與實體部門及消費者的平等關系,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補齊“短板”,為普通百姓和小微企業提供便捷優質的金融服務,讓所有市場主體分享金融的雨露甘霖。
當然,金融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行業,穩字當頭。隨著金融綜合經營步伐加快,新型產品不斷涌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凸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這也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關鍵一環。只有不斷完善監管,提高監管有效性,及時消除盲點,金融前行的步履才能更穩健。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