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指標逆勢井噴
如果說“電子商務”在10年前還只是個概念,那么如今它已無處不在。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企業自建的純自營電商平臺上實現的交易額為8.72萬億元,同比增長65.9%;為他人提供商品或服務交易的純第三方平臺實現的交易額為7.01萬億元,同比增長53.8%;既有第三方又有自營的混營平臺上實現的交易額同比增速也達到41.1%。
對于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電子商務仍逆勢井噴的原因,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副主任孫慶國認為,有三大因素不容忽視:首先,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主動嘗試利用互聯網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和費用,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其次,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最后,消費者利用網絡的程度也日益增高。
“一方面,電子商務的井噴說明中國經濟擁有非常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另一方面,由于打破了時空界限,供求雙方可以更好地對接,因此電商也吸納了很多本屬于傳統批發零售市場的份額,使得這些領域面臨著較大挑戰。總而言之可謂‘一喜一憂’。”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研究員對本報記者說。
強力催生新興業態
那么,電子商務是否等同于將傳統商業“擠上了線”呢?現實并非完全如此。專家表示,電商平臺不僅是消費場所的改變,還能帶動潛在消費,催生新投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同時,它還加速了產業間的融合,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催生了新業態。
“盡管從市場結構上來看,目前電子商務的市場份額很大一部分源于傳統商業業態,但更重要的是電商的紅紅火火亦為傳統實體經濟指明了發展方向,即搭乘‘互聯網+’的快車才是明智之舉。”趙萍表示。
趙萍進一步分析,搭乘“互聯網+”快車并不是說把原來線下的東西簡單地搬到線上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創造出能夠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從而實現對新業態的塑造。
另一項統計則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685.1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5.4%,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萬戶。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注冊增長70.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68.5%,,教育增長1.2倍。分析人士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簡政放權及我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物流短板急需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電子商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短板,如物流過于分散、倉儲有待加強、商家信用體系仍需完善等。
據了解,以生鮮電商最為需要的冷鏈物流為例,我國現存的冷鏈物流構建多呈現初步性、片段性、分散性特點,往往使得冷鏈標準無法連貫執行,導致全過程冷鏈溫度的記錄無法發揮作用,特別是冷鏈的交接過程比較復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搭乘“互聯網+”快車的能力。
值得高興的是,相關部門在推進改革時并未忘記電子商務的發展需求。談及在現代物流重大工程包與“互聯網+”的關系時,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透露,未來將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同時建設智能化的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輸的流程,提高物流倉儲的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最終降低物流成本。
“電商等新業態在快速發展中,肯定會與已有體制機制產生沖突,這就需要加快改革,努力為培育創新驅動增長營造條件。不過也要注意,改革舉措不能只針對‘互聯網+’本身,而要注重與原有實體經濟的結合,最終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既讓愿意‘上車’的企業搭上車,又要讓上了車的企業合規經營。”趙萍提醒。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