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智慧物流供應鏈、農機作業信息化管理云服務、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數字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當前我國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經濟是2024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能夠加速生產要素流動,提升市場配置效率,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方式變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數實融合 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
近年來,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日益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浙江嘉興的國家高新區,全球光伏產業首個“燈塔工廠”,正在使用基于圖像特征的實時AI精準追溯技術支持產品生產。據悉,這座光伏工廠通過30多項數字化技術,成功實現一年內制造成本降低28%,產量損失減少43%,生產交貨時間縮短84%,能耗降低20%。
數字產業是數字經濟的主體,數實融合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大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各地應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自身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為支撐制定數字經濟產業規劃,探索降低制度成本、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促進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之前養豬全憑感覺,靠經驗。”位于重慶的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有關負責人說,“現在動動手指就能實時了解豬舍內的環境情況,遠程啟動風機和水簾。”據了解,通過借助人工智能相機、5G智能耳標、邊緣云等設備,智能豬場實現了監控豬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防控狀況,僅在環境控制方面,節約人工成本50%左右。此外,通過推動生豬大數據應用、資源管理、共享交換平臺等系統建設,該中心發力產銷對接,加速農牧經濟數字化發展。
在新興服務行業,互聯網第三方平臺完善數字化應用手段,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持交易渠道的新模式,推動數實融合深入發展。以二手交易平臺閑魚為例,針對不同的交易品類、場景與需求,能夠提供回收、幫賣等解決方案,以高效便利的對接方式,服務用戶的交易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42個主要發展指標共有23個指標數據較年初顯著提升,指標數據改善面達54.76%,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7%,較2022年提高2.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相關企業224.7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相關企業71.1萬家,與2022年同比增加23.8%。”天眼查數據顯示,從成立時間看在1年至5年的占比54.6%。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建議,提升行業數字化水平,扶持一批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提升從供給到需求的全鏈條效率。
創新提質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山東滕州的一家數控技術公司車間內,自動物流車在生產線上來回穿梭,智能電盤和機器人等設備正精準地進行自動上料和拼貼工作。這種集成了數據采集、分析和管理的技術系統,提高了生產線的精度和效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隊,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5G應用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1個,2023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86萬億元,比2022年增長29%。
“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大模型能力賦能重點產業體系,推動產業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正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向高端化發展的趨勢。”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說。
在中國電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機房設備不間斷地進行實時計算。憑借自主創新的算力AI技術,該中心已能滿足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需要,為用戶提供云計算、AI大數據和創新算力服務與產品。
近日,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進入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總裝車間進行實地“培訓”,實現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流水線與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建議,以發展人工智能為抓手,建設大模型等自主可控開源生態,發展低空經濟等新動能。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引擎,應充分發揮場景優勢,推動大模型的垂直化、產業化發展,讓大模型作為生產力工具與傳統產業進行‘智改數轉’結合,成為產業數字化的賦能者。”周鴻祎說。
筑牢底座 加快完善數據資源治理體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提升數據安全保護的能力是構建數字治理體系的重中之重。此前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圍繞數字經濟安全體系提出三個方面要求,一是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二是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三是切實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我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完備,具有從底層芯片、通信設備到平臺的完整產業鏈,國內巨大的人口與超大市場規模等優勢。”陸銘表示,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年初,江蘇、上海、四川等二十余家省級數據局先后成立,推動數據價值釋放與合規使用,帶動數據治理走上快車道。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涌現,數據要素規模擴張,數據共享、定價、使用、安全等環節亟須統一規范,我國正在探索建立數據產權明晰、流通高效的管理體系。
近期,全國首個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在北京落地,以數據匯聚交易為導向,突破數據資產化關鍵環節,初步形成數據要素市場生態體系。春節期間,上海數據交易所正式完成首筆數字資產合規交易,并在近期推出多種數據資產服務產品和掛牌服務,規范和引導數字資產相關企業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秦榮生表示,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應構建更加多元化和靈活的數據交易市場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在境內外的流動和配置,更好地滿足不同對象的數據交易需求,提升數據交易的效率、安全性和合規性。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建議,推進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加快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形成跨區域、跨部門的數據融合格局。
“應盡快啟動數據專項立法,打造全國一體化的數據要素登記體系。通過法律確立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明確數據產權的屬性、歸屬以及權利和義務,確保數據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各參與方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