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日電 (記者杜燕飛)“數據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聯誼會舉辦的“數創未來·中國數據產業發展沙龍”上,參會嘉賓表示,當前我國數據產業規模可觀,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著數據要素有效供給不足、尚未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交易規則與定價機制有待完善等現象。這需要全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
貴州數博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區推進數據管理機制創新,促進數據要素價值釋放。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數據相關企業近208.7萬余家,截至2023年5月,2023年大數據新增注冊企業19.2萬余家。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在大數據領域布局早、布局深,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14年至2015年的醞釀階段,2014年大數據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大數據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二是2016年至2020年的落地階段,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發布實施,提出五大發展目標、七大重點任務和八項重點工程,大數據產業快速向前邁進。三是2021年至今的深化階段,“十四五”規劃全面布局大數據發展,產業將步入集成創新、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
數據作為人工智能核心三要素之一,正在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和重要生產力。“短信、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電子支付都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此輪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這讓人們重新審視數字科技的發展。”中國移動原董事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原會長王建宙表示,從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到拓展現實,未來隨著6G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數字技術將成為應用開發的基礎,產業將站在更高的位置進行創新和應用。
大數據承載著生產要素的新價值,但也面臨著不同于以往要素的新特點。參會嘉賓表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持續繁榮,為數據的生產、存儲、加工、挖掘、應用創造了條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必要條件已經成熟。但數據如何明確所有權、探索價值創造機制、數據開發和隱私保護,這些都亟待進一步提高認知。
“去年1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頂層設計上進行了系統規劃,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構建了數據基礎制度,提出20條政策舉措。”中國電子數據產業集團副總經理兼數據運營部總經理蔡麗華表示,《意見》提出的數據產權“三權分置”是一大創新,淡化所有權、強調使用權,聚焦數據使用權流通,構建了中國特色的數據產權制度體系。下一步,要推動首批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試點工作,加快取得工程實踐實效,持續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圍繞我國數據治理規則體系,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江波認為,我國數據治理規則體系框架涵蓋數據安全保障、用戶權益保護及數據價值釋放三部分,并形成了包括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公共數據管理和數據交易流通等一系列具體的規則內容。我國數據治理規則體系,正呈現出“兩步走”的新特點:從“關注數據處理活動的數據保護型模式”轉變為“以構建數字生態為核心的數據賦能型模式”,并將釋放數據價值作為數據立法的重點方向。
“數據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品牌聯盟董事長王永表示,發展數據產業,不能僅著眼于產業本身,應將其置于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據產業集群。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