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決定著一個地區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對于推動前沿技術突破、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世界發展史,世界強國無不都是科技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無不是基礎研究強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我國基礎研究的進步有目共睹——基礎研究經費不斷增長,量子信息、中微子、納米、鐵基超導、空間科學等領域的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基礎研究人才隊伍逐步完善壯大,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國際影響力日益攀升,基礎研究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蓬勃興起,國際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世界科技發展史證明,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夯實基礎研究根基,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只有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不斷強基固本,才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仍要強化基礎研究系統部署。重大科學突破需要長期的艱辛努力及穩定的經費支持,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有較高要求,而這些學科往往又很難短期內產生突破性成果。國家層面需潛心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
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仍需持續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自2019年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科技研究開發經費總額的比重連續3年突破6%,但與發達國家普遍占比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較低。除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外,還要繼續采取政府引導、稅收杠桿等方式,探索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措施,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需深化科技評價及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基礎研究依靠的是科學家的自由探索,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應具有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需要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濃郁的學術氛圍,要有良好的機制讓有志于基礎研究的人不用為錢發愁,不用為暫時出不了成果焦慮。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們要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夯實基礎研究,把科技創新的底子做深做厚,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有理由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征程。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