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體量龐大的國有資本將重點投向哪些領域?
近日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亮出”答案——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推動國有經濟進一步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
以優化布局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
近年來,我國國資國企改革邁向“深水區”,世界級規模的大企業、大集團不斷涌現,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國有經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布局也不盡合理。
改革奔著問題去。就下一步國有經濟布局重點,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等要求。
將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當好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在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上發揮主導作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日前撰文表示,要以優化布局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并作出了一系列具體安排。
有所為有所不為
“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規劃綱要中的這一表述引發關注。
國有經濟如何“進”?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認為,既要注重優化國有經濟行業分布,又要注重在行業內部抓住重點與關鍵,促使國有資本更多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中高端以及基礎關鍵環節集聚;還要推動資源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減少重復投資或同質化競爭。
哪些領域要“退”?關鍵在于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
近年來,國有企業摒棄規模、速度情結,大力壓縮管理層級,推動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一系列改革加快了市場出清,使得國有企業展現了體魄強健、活力迸發的新面貌。
來自國資委的信息顯示,將繼續穩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持續推動非主業、非優勢產業和低效、無效資產退出。
在劉興國看來,無論是“進”還是“退”,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一方面應堅持按市場化原則推進,另一方面要注意在相關改革過程中筑牢 “防火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動態發布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指引
不少人注意到,規劃綱要中“建立布局結構調整長效機制,動態發布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的提法頗具新意。
“這個表述背后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始終是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明明說。
她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國有企業要以全局視野來定位自身發展,國有經濟布局需要綜合考慮宏觀經濟環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因素,采用動態思維來深化改革,更好地體現改革的系統性、前瞻性、協同性。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有經濟布局優化機制更加成熟定型,國有經濟的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將持續調整優化,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