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要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深刻理解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需要應對的關鍵挑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改革創新破解問題、推動發展。
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舉措要更加精準務實,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形勢正發生以下重要變化。
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轉變。一方面,以大量要素投入為基礎的增長不可持續,經濟的驅動力向全要素生產率傾斜;另一方面,消費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數據顯示,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為11.0%。進出口占GDP比重隨經濟發展而下降,是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將會進一步降低。
經濟發展面臨復雜環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加之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等,使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新的戰略機遇正在出現。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超過16%;擁有超過4億的龐大中等收入群體,正在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為之提供基礎設施的新基建,將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巨大空間;正在經歷的產業結構巨大變遷與城鎮化過程中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將產生新的龐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等等。
在此背景下,黨中央對“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強調和重申恰逢其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內涵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新發展理念反對片面追求GDP等總量指標的高增長,更加關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注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強調創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強大的國內市場,強調綠色和環保,強調實現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面向未來,堅持新發展理念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需要妥善應對的關鍵挑戰
在新發展階段,如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需要我們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需要應對的關鍵挑戰。舉其要者,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
如何應對我國產業和勞動力結構的變遷。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7.1%、39.0%和53.9%,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農業目前仍吸收26%的勞動力。研究預測,到2035年,我國農業的比重將降至3%左右,農業就業人口占勞動力總量的比例不超過6%,未來15年,我國將有20%~25%的就業人口需要從農業、低端制造業流向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2019年年底已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4億,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一方面將引起消費端的變化,對服務業尤其是醫療、養老、財富管理、社會保障等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則可能帶來儲蓄率下降,這對未來保持高投資率構成挑戰。
如何有效推進城鎮化進程。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城鎮化能夠帶來大量投資機會,但必須明確投資流向,提升投資效率。研究發現,我國大多數地級市實際人口遠低于經濟意義上最優人口規模。人口不足,服務業很難發展,新興產業很難涌現;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如果不能落戶定居實現市民化,將很難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
如何提升研發效率。當前,我國研發投入的GDP占比已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在規模巨大的研發資金中,對基礎前沿研究的投入比例仍然偏低。只有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實現對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的大量、長期投入,才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擺脫關鍵技術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如何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較高,這反映了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布局的位置并不高,價值鏈上游程度僅為0.01,低于40個開放經濟體的平均水平0.04。我國對屬于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等有較大的對外依賴度。
經濟社會發展千頭萬緒,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充滿挑戰,我們必須洞悉時代變化、直面關鍵問題,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面向未來,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應進一步提升研發強度,改善研發結構,大力增加對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的研發投入。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其一,深化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擴大金融服務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通過市場競爭,提升金融中介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發展多元金融業態,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等。其二,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勞動力在城鄉間、地區間以及產業間更有效的配置,充分發揮勞動力潛力,實現更大的效率提升和市場拓展。其三,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與勞動力暢通流動結合起來。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伴隨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動能的轉變,未來有高增長潛力的行業不斷涌現,例如新興工業(高端制造業、IT制造業、清潔能源),新消費(新能源汽車、娛樂產業、教育產業),互聯網(電商、游戲、互聯網金融)和健康產業(醫療健康服務、醫療保險)等。要通過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具體規劃的執行,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產業結構。
發揮中心城市協同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經濟集聚可以縮小人均收入差距。規模適當的城市通過將各種資源集中起來實現專業分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提高人均收入,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中心城市能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和行業的成長,推動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規劃,以超大特大城市為支撐,形成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緊湊型、緊密型空間生態,通過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大城市集聚效應和城市人口規模,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提高人均收入,縮小發展差距。
總之,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需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有效破解經濟社會中的各種難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