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有限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和“三不減(產能、空間、能耗)、三提升(技術、產品、產業)”框架協議原則,制定“三年提升計劃”,用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以“效率革命”推動轉型升級,競爭實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2020年9月份,湖北省政府和中國寶武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同支持中國寶武武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鋼有限)按1600萬噸產能規劃做優做強。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要求,武鋼有限發起“效率革命”,推動轉型升級。
2020年,武鋼有限實現營收775億元,上繳稅收16億元,為武漢市經濟強勁復蘇提供了“鋼鐵力量”。
用同量的鐵水煉更多的鋼
鐵水成本占鋼企全流程總成本的70%左右。用同量的鐵水煉更多的鋼,是鋼企降本增效的“絕技要訣”,也是武鋼有限“效率革命”的主戰場。
武鋼有限煉鐵廠以往延續間隔出鐵模式,節奏慢,不符合極致效率理念,也不適應1600萬噸產能規劃下鐵水資源相對緊張的現實。2020年9月起,該廠打破間隔出鐵模式,推行連續出鐵,高爐日有效出鐵1440分鐘以上,日產量和高爐利用系數大幅優化,實現了挑戰目標。
出得快還要運得快。武鋼有限運輸部從配罐模式、運輸組織入手,大幅縮短高爐下、運輸中和轉爐前鐵水罐等待時間,降低鐵水罐投用量,鐵水罐周轉率由原來的2.4左右提升到3.5以上。
降低鐵鋼比必須增加廢鋼裝入量,這就意味著轉爐要“多啃骨頭少喝湯”。條材廠發動員工現場攻關,解決了“啃骨頭”后的“腸道消化”問題,CSP產線廢鋼加入量突破300kg/t,比上年增加60%。煉鋼廠從降低鐵鋼界面溫度損失、提高內部效率減少工序溫降入手,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好每一度熱量,連續6個月刷新紀錄,創造單日鐵鋼比0.816最優紀錄。
成如容易卻艱辛,2020年,武鋼有限鐵鋼比攻關從年初挑戰0.93到年底降至0.85,實現了“五噸鐵水六噸鋼”,在寶鋼股份四大基地中名列第二,在“寶武系”中降幅位列第一,不僅產生了可觀的效益,也為打破鐵水產能瓶頸蹚出了新路。
人均年產鋼破千噸
勞動效率一直是武鋼的短板,人均噸鋼產量長期在行業中排名靠后。寶武重組以來,武鋼有限持續開展勞動效率提升,人均年產鋼從596噸/人年躍升到1150噸/人年。基于1600萬噸產能規模,按照三年提升計劃,2021年,有望提前6年實現1500噸/人年,從而躋身中國寶武第一方陣。
在分流人員方面,“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協力支撐,分流的人員轉崗到寶武鋁業、湛江鋼鐵、重慶鋼鐵等寶武旗下兄弟單位工作。
人減少了,原來的工作誰來干?答案是:“5G+AR”。
2019年以來,武鋼有限上馬100多個智慧制造項目,形成了“一個管控中心+多個操控中心”主體架構。2020年開始,大力推行“5G+AR”現場智能應用,闊步邁入“智”造時代。
管控中心整合生產、設備、能環、安保、運輸及物流等調度崗位,信息高度共享,數字輔助決策,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實現全流程計劃值可視管理。操控中心整合操控崗位、操控界面、操控平臺,實現了集控化、一鍵化、可視化。
走進武鋼有限生產現場,一派緊張有序卻少見人影。35類3D(臟亂、危險、困難)崗位一律實行機器人替代與遠程操控,一般崗位一律集中到操作室,操作室一律集中、運維一律遠程、服務環節一律上線。
四煉鋼連鑄作業區智慧制造項目采用自動開澆、自動加渣技術,應用鋼包快換機器人,不僅解決了人工作業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的問題,還大幅減少了區域作業人員,勞動效率顯著提升。冷軋廠貼標簽機器人自動給每個成品卷打上“身份證”“二維碼”,杜絕了錯貼混貼。一個貼標簽機器人可以替代4名工人,每年維護成本不到1000元。
融合、化合賦新能
“效率革命”不是武鋼有限一家的事。按照“一公司+多基地”模式,寶鋼股份通過專業化整合、無界面融合、聚變式化合助推武鋼有限提質增效。
2020年,寶鋼股份按專業成立硅鋼、煉鐵、煉鋼、熱軋、冷軋等6個事業部,集中優勢力量,集成領先模式,通過快速移植、協作共享等方式,推動各基地管理、技術、產品全面提升。
武鋼有限一條熱處理線原來生產高溫取向硅鋼,在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的統一協同下實施改造。改造方案復制寶山基地成功技術并借鑒其先進管理經驗,大幅度節省了時間、資金。改造完成后,產線10多項核心功能得到提升。
得益于事業部制強大的系統能力和協同效應,2020年,武鋼有限硅鋼產品總產量超目標12萬噸,9個關鍵績效指標中8個達到“挑戰”目標,取向、無取向鋼成材率較上年分別提升5.2 和1.56個百分點。取向硅鋼全流程成本降低1000元,無取向高牌號硅鋼噸鋼成本降低400元。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