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5月5日報道,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和藍色閃光,在工業城市威爾士加的夫的一座鋼鐵廠里,電弧爐一次可以融化170噸廢鐵,然后將它們制成英國各地建設項目所需的鋼筋。這座電弧爐擁有各種最新裝備,使用當地廢鋼鐵而非進口材料,還有助于降低成本。這是一個綜合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整個計劃規模達5億美元。
這座鋼鐵廠隸屬于西班牙私人公司Celsa集團,完全無法與中國對手競爭,因為中國產品的報價比英國當前的市價低20%。Celsa集團估計,在某個時候,該地區銷售的某類型鋼筋大約一半來自中國公司,而僅僅四年之前它的份額幾乎為零。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太陽能組件、輪胎、鋁材和鞋等各種領域的生產商正在拼命維持銷售,避免裁減人員。放眼全球,很多公司為贏得訂單報出最低價格,這樣的大幅折扣引發了美國的抵觸情緒——總統候選人唐納德·J·特朗普和伯尼·桑德斯等政界人士大力批駁自由貿易,宣稱其中的規則給美國勞動者造成了損失。各國紛紛大呼不公,聲稱中國正在向國外傾銷商品。
情況正在變得愈加復雜。
報道稱,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候,在美國和歐洲的堅持下,中國被打上了“非市場經濟體”的標簽。有了這個技術性的說法,要證明中國向海外市場傾銷商品就變得比較容易,于是各國便可以對這些產品征收關稅。計算中國的生產成本是一件頗為棘手的事情。由于中國被WTO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就可以使用一個收入水平相同、但數據更準確的地區作為代理國(比如波蘭、泰國和南非)來幫助確定產品的成本。這些代理國的成本常常高于中國,因為中國擁有更大的規模經濟。中國已經開始在全球開展游說活動,希望停止使用代理國的做法,不過規則本身的模糊給中國的努力增添了變數:2001年的WTO協議明確規定,到今年12月底,針對中國使用代理國的做法將到期,但卻沒有說之后會怎么樣。
中國是否真的有資格獲得市場經濟的地位?歐洲和美國對此表示懷疑。在市場經濟體中,供需才是主導力量。
報道稱,對于大量的產能過剩,中國的政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便國內需求有所減弱,中國鋼鐵產量仍占全球產量的50%,鋁材占55%,水泥占60%。
報道稱,在鋼鐵行業,形勢的緊張顯露無遺。于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鋼鐵需求疲軟、價格猛跌,令Celsa等西方鋼鐵生產商遭受了重挫。就在行業開始復蘇的時候,它們又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日益加劇的競爭威脅。過去三年,中國鋼材出口量急劇增加,鋼價急劇下跌,其結果就是鋼鐵行業的重組。Celsa已經七年沒有盈利,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安賽樂米塔爾今年2月宣布去年虧損近80億美元,并將其歸咎于來自中國的競爭。自去年年初以來,美國鋼鐵公司削減了5000個崗位,并警告還有數以千計的人面臨裁員危險。
中國自己也在承受煎熬。成百上千的鋼鐵生產商正在艱難地維持經營,沉重的債務和疲軟的價格令它們舉步維艱。
同時,全球經濟下行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今年2月,數以千計的鋼鐵工人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游行,要求獲得保護,免受中國產品的沖擊。這個問題后來又再次爆發:塔塔鋼鐵公司宣布計劃出售或關停在英國的虧本生意,以致有人呼吁英國議會就此召開緊急會議。塔塔的部分工廠找到了買家,但英國仍有約1.1萬個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報道稱,政治上的困境可能會造成圍繞WTO規則的僵局,因為這是該行業主要的防御機制之一。奧巴馬政府一直在向中國施壓,要其兌現自己有關市場化改革的承諾,幫助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對于是否廢除針對中國的代理國程序并沒有公開表態。歐洲則剛開始考慮這一問題,著眼于達成妥協,方式是強化針對中國的處罰,同時仍然賦予該國市場經濟地位。
報道稱,正是這種雙向關系使這些貿易規則變得非常復雜。如果中國不能如愿,一些參與方可能會擔心自己不得不接受當地工廠生產的數量不足且價格高昂的產品。“我們不希望本地企業破產,但我們希望能實現自由和公平貿易,”國際鋼鐵貿易協會主席杰弗里·卡貝爾表示,消費者的一大擔心是,他們“不再有權選擇購買什么”。(參考消息)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