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第六次并購浪潮”滾滾襲來之際,中國企業是否做好準備抓住歷史機遇、走出國門?中國企業又該如何突破技術、制度上的瓶頸?
8月20日,在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晨哨網、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走向全球化高峰論壇”上,由前哈佛大學著名學者、現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副院長張伯賡領銜的50多位國際教授,與上汽、復星、錦江、海立、奇瑞等正在邁向全球化的中國企業進行了深入對話,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探尋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
中企海外并購正當其時
今年6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日內瓦發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達1.45萬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9%。其中,流向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再創新高,達到7780億美元,占總流量的54%。
報告還指出,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達101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僅居美國、日本之后,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對外投資的高速增長引人注目。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在本次論壇上表示,2015年到2030年是中國對外投資和并購的大好時機,而到2030年,中國在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方面均有望超越美國。中國企業應抓住第六次并購浪潮的歷史機遇。
魏建國認為,中國是全球化進程的受益者,而目前中國政府在國家層面正在進行的許多努力也有利于中企的走出去。譬如,國家正在加大雙邊和區域的自貿協定的推廣力度,加大同以色列、南非等國的談判,通過上海自貿區的示范效應探索中歐、中美自貿區的可行性等。
中企走出去依舊“瓶頸多”
盡管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已探索了多年,但目前在出海的過程中依舊面臨著多種困難和風險。
張伯賡認為,政治、法律、文化上的問題是中企所最常遇到的。
“中國企業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和當地進行融合?是不是可以和當地的教育、商業界、社會團體有很好的融合?他們是不是會成為當地社區的靈魂伴侶呢?還只是當地的一個異鄉人、只顧賺錢呢?中國企業真正的問題不僅僅是會不會回來,而是他們能不能夠在海外扎根,能夠很好地融入到當地投資國和當地投資社區當中。”張伯賡談道。
而魏建國也表示,在國際投資與并購進行的時候,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有可能會出現政治風險,從而對交易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
而在法律方面,錦江集團副總裁王杰認為,由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制度缺損和經驗的不足,法律系統的極端重要性體系替代經驗的必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王杰認為,目前中國的許多法律條款以及評估制度還未真正與世界接軌,因此企業應在走出去前要在這些方面多進行考慮和評估。
“國際合作”拓寬中企國際化脈路
“中國是不是可以和全球化隔絕?不可能,我們在量上、在質上、在成本上都需要全球化做補充。應對這種全球化的沖擊,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預判性。”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王航在本次論壇上表示。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凈額中,農林牧漁行業所占的投資凈額比例逐年增大。而作為中國農業類民營企業的龍頭,新希望集團也在應對全球化沖擊方面做足了功課。
在王航看來,真正的成本控制權是在全球市場上,而中國企業由于處在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環節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那些擁有定價權的外國企業。而對于農業、食品類企業來說,這就會造成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隱患。
對此,王航給出了他的解決“藥方”,那就是通過國際合作來推動中國的食品擴容和食品安全,進而帶來商業行為新的調整和升級。
“在國際上,農業產業所形成的產業鏈之間彼此關系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他們是長期穩定的,并不一定要企業親手親腳做農業才控制住產業鏈。他們真正的資源是生產要素的組織能力。而這一點,需要我們不斷通過國際合作來學習和實踐。”王航表示。
而在中企的海外并購方面,王航也認為國際合作十分重要。他以新希望集團旗下的厚生投資為例。
“厚生投資現在的LP包括國際四大糧商中ABCD中的幾個,還有世界銀行等多個資本元素在里面,共同結合新希望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以及對中國市場的看法推動我們在中國和中國以外地區的投資。而我們所投的項目也將嫁接中國的資源,幫助被投的國外企業進行質的升級和市場擴容。”王航稱。
此前,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在2014年的博鰲地產論壇上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之所以難,是因為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的確需要向海外企業學習,國際合作是其中的一條路徑。劉曉光稱,首創在法國的夏斗湖的項目就是在開發的同時要把歐洲企業也引過去,而后再把這些歐洲資源和技術引回中國。
今年6月30日,首創集團與澳大利亞公司簽訂協議,以9.5億新西蘭元的價格收購新西蘭最大固廢處理公司TranspacificNewZealand的100%股權。這項交易已成為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在環保領域進行海外收購的第一大單。而劉曉光也表示,收購完成后會幫助TPINZ到中國整合,以國際合作的方式擴寬其市場發展。
積極打造“國際化人才”
在中企國際化的道路中,管理者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要素。只有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領導一個企業的運營和發展。
王杰稱,錦江集團特別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并認為全方位把握信息的關鍵是對人的把握。
“在海外收購的過程中,我們認為人才的培養很關鍵。錦江花了大約四千萬人民幣培養了100位五星級酒店的總經理,把他們送到美國去,跟在美國酒店總經理后面學習半年。這對于整個錦江集團提供國際化水準的標準化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杰談道。
而王航也表示,新希望集團在人才培養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
王航稱,目前新希望在全球設立了40個工廠,每個工廠派5個干部,海外的派遣已達到200多個名。而很多的干部就是農家子弟,現在他們變成了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
“與此同時,我們在現在的招聘過程中也特別注重應聘者的國際背景,希望他們擁有良好的外語條件和知識水平。我們把他們作為企業的管理培訓生進行培養,從基層做起來了解整個行業情況,從而為未來企業的進一步國際化做好準備。”王航談道。
本次論壇主席,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中國區主管王華教授說,正在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迫切需要商學院和學界的智慧支持。我們通過深度訪談的中興等國際化領先公司了解到,國際化的人才招聘,培訓和激勵機制是支撐業務發展的支柱。學界的智庫支持,還能讓他們大大降低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成本。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