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9月14日發表題為《雷曼破產15年后,世界金融面臨寬松貨幣過剩的問題》的報道,報道編譯如下:
雷曼兄弟公司倒閉15年后,有一件事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公共債務還是私人債務,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爆炸式增長。雖然我們本可以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減輕債務負擔,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去年全球債務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8%。這當然低于新冠疫情暴發的2020年的水平,但比2007年的水平(195%)高很多。
經濟參與者享受金融危機后實行的低利率政策,大規模舉債。獨立金融分析師克里斯托夫·尼達姆說:“從根本上說,大金融危機是一場過度舉債的危機,而我們如今面臨更加嚴重的過度舉債問題。”因為在此期間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應對飆升的通貨膨脹,央行以前所未有的節奏加息。這位分析師說:“政府和公司都面臨資不抵債的風險。”
到目前為止,金融系統還能撐得住,就像2020年新冠危機期間一樣,但這主要歸功于央行的行動和政府援助。然而,這種流動性以及貨幣成本過低的現象也造成了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過去兩年發生了一系列震蕩:2021年,阿奇戈斯資本管理公司爆倉,銀行損失超過100億美元;加密貨幣平臺FTX破產;以及今年3月的銀行業危機。
短短一周之內,美國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和歐洲的瑞士信貸銀行這四家銀行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整個銀行業陷入困境。
多虧了美國、瑞士和國際當局的干預以及自金融危機以來翻了一番的股權資本,銀行系統才得以巋然不動。但是,銀行服務數字化加劇了沖擊的猛烈程度,令經濟參與者頭暈目眩。
上周,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克諾特致函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時寫道:“今年初銀行業出現的個別壓力事件提醒我們,在當前環境下,漏洞暴露的速度有多快。”事實上,監管者的警惕是有道理的。
早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之前,北石銀行和貝爾斯登銀行于2007年倒閉。15年后的今天,次貸已經消失,但潛在的定時炸彈卻在系統中幾乎無處不在,從影子金融(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到房地產,再到導致硅谷銀行倒閉的利率風險,比比皆是。更不用說系統性機構遭遇網絡攻擊的情況了。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