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終會到來,因疫情、地緣沖突等阻隔的全球并購還會重啟;屆時,國際資本流向如何?跨國并購資本的風向怎么吹?何謂跨境并購的道與術?
似乎近期美國商業巨頭的頻頻造訪重新點燃了市場對于“開放”之熱情;進入二季度,不同維度的經濟金融數據下行也開始讓市場認為,要發展可能也離不開“外循環”。
國家外匯局最新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值,2023年5月,銀行結匯1993億美元,售匯1960億美元。1-5月,銀行累計結匯9322億美元,累計售匯9387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6月15日就此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5月份,銀行結售匯、企業和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支均呈現順差,規模分別為33億和19億美元。綜合考慮其他供求因素,境內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
“市場預期保持平穩,外匯交易理性有序。”王春英說,5月份,結匯為72%,環比基本持平,市場主體結匯意愿繼續處于近1年高位,總體呈現“逢高結匯”的理性交易模式。售匯率為70.4%,環比下降0.7個百分點,市場主體購匯意愿基本穩定。
6月16日,美元指數報102.24;人民幣中間價報7.1289,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H)報收7.1281,人民幣匯率相對企穩;當周(6月12-16日)得益“穩增長”政策的加碼,資本市場信心和風險偏好得以提振,當日,滬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報收3273.33(+0.63%)、11306.53(+1.11%)、2270.06(+1.44%)。
以當日為基準,北向資金轉向流入,近5日、近10日、近30日、近60日分別凈買143.91億、161.21億、121.55億、388.06億。
“主要渠道跨境資金流動總體穩定。”王春英指出,資本項下,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資本金保持凈流入,外資投資境內債券市場進一步向好,境內主體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證券投資保持平穩有序。
不過,6月21日,滬指(-1.31%)、深證成指(-2.18%)、創業板指(-2.62%)均收跌;美元指數報102.57,CNH報7.1908;當日北向資金凈流出6.41億。而前一日,即6月20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以上LPR均下調10BP;可謂“雙降”。可見,當下經濟景氣水平有待提升,市場情緒仍不穩定。
另據媒體報道,今年全球并購交易規模為1.1萬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少了約9000億美元。這并非偶然,全球并購交易的熱度重新升溫,可能需要滿足“全球經濟復蘇、投資者信心提升、政策環境利好與監管政策穩定”等條件。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21)》,FDI 的所有組成部分都在下降。新項目投資的全面收縮,加上跨境并購的放緩,導致股權投資流動減少了 50%以上。隨著跨國公司利潤平均下降 36%,外國子公司的再投資收購也出現下降。
報告指出,疫情對全球 FDI 的影響集中在2020年上半年。下半年,跨境并購和國際項目融資交易基本恢復。但對發展中國家更重要的綠地投資,在整個 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繼續呈現負增長趨勢。
不過,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2021年版)》稱,2021年 , 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強勢反彈和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近八成中國企業維持和擴大對外投資意向。該調查依托全國貿促系統資源,覆蓋國內20多個省份,調研1013家中國企業。
數據顯示,2016-2020 年,全球跨境投資連年下滑,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連續四年穩居全球前三。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1537.1 億美元,同比增長12.3%,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2020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 2.58 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8.13萬億美元)和荷蘭(3.8萬億美元)。
202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強勁反彈,從2020年9290億美元增至 1.6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7%,超過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其中中國對外投資表現亮眼,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936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折合1451.9 億美元,同比增長9.2%)。
正如,外匯局數據所顯示,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年度)的資產端來看,2020、2021、2022年末的直接投資分別是25807億美元、27852億美元、27950億美元;其中,這三年來的股權投資分別是:22638億美元、24896億美元、24307億美元;可見,2021年的增速較快,但在2022年相對放緩;2023年或趨于下行。
二
走過一季度的超預期反彈,二季度開始,經濟金融數據均下滑。
6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隨著前期政策措施的出臺實施,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生產供給持續增加,物價就業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同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等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恢復進程。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分析,6月16日國常會傳遞三點信息:一、對外部環境的擔憂加劇;二、釋放積極的“穩增長”政策信號,后續將較快出臺。會議表示“圍繞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四個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三、依然重視經濟結構的優化。高質量發展訴求下,新一批產業政策值得期待。
“全球貿易投資放緩”或是當下全球跨境投資并購活動趨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歷史總要向前推進。“全球并購將再次啟動。”全聯并購公會創始會長王巍稱。
《世界投資報告(2021)》指出,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最具韌性。中國的資金流入實際上增加了 6%,達到 1490 億美元。東南亞的資金流入下降了 25%,對全球價值鏈密集型 FDI 的依賴是東南亞資金流入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流入印度的 FDI 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是由并購活動所驅動。
王巍在其新書《并購的江湖》中表示,經歷了幾年逆全球化的各種政治事件后,特別是疫情后,新一輪全球化已經開始升溫。歐盟的經濟合作和北美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成為熱點。遺憾的是,中國目前沒有更多參與,而且一個重要的動向便是國際資本和產業鏈從長三角、珠三角和香港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一帶。
“這固然與全球經濟與金融秩序依然由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等發達經濟主導有關,但同時應該看到中國早期的產業構造與成長價值觀正在與全球主流正面沖突,需要彼此更多的理解和調整;”王巍說,“中國政府非常明確將開放作為長期國策,而且堅定地成為全球經濟的部分。”
而并購也無疑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向跨國公司發展的利器;包括了解、熟諳跨境并購的道與術等等——或許,可從工行十幾年間的十幾起成功跨境并購案中洞悉一二。殊不知,同一時期的20宗跨境并購事件中,工行的16件就占比八成,而余下的四件中,僅一件是成功案例。
三
因為,這一天漸行漸近。
如前文所言,“資本項下,境內主體對外直接投資保持平穩有序。”
在過去20年,也可以看到,在全球大型企業并購事件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僅50%,而中國企業有67%的海外并購失敗。
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董事長姜建清在其新著《十六次境外金融并購》中指出,工行十幾次金融并購之所以屢獲成功,得益于把每次交易的經驗都固化成規范化的交易程序。
諸如必須有清晰的戰略,“天時地利人和”、必須緊緊守住風險底線、收購價格必須合理、必須做到整合便利。
而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16次境外并購,也令姜建清任期(16年)內的工行迅速實現國際化擴張。
工行最早試水購并是上世紀末港澳的友聯銀行,據悉,收購時虧5.4億,2017年,經重組整合后工銀亞洲,稅前利潤約100億港幣。當時,他也拒絕了數十個項目。
按照姜建清的話說,一般金融領域的并購占全球并購的10%-20%,全世界的大銀行都是通過并購成長起來的。西班牙有一家銀行叫BBA,差不多在150年歷史里經歷了150多次購并,匯豐從1980年到2008年間經過了365次購并,其中被擱置或者沒有完成的購并是138次。
執掌工行16年,姜建清主持的工行16次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購并案例,在全中國也是最多的,“這十幾年來,差不多70%的利潤和資產是由并購機構發展而來的。”對于并購,姜建清的體會可用四句話“堅持戰略協同、風險可控、價格合理、整合便利”來描述;涵蓋跨境并購的“道”與“術”。
這四句話也暗合了王巍提出來的“用得上(戰略決策30%)、買得起(定價分析30%)、收得到(并購操作30%)、管得住(并購整合10%)”并購四要素。
不過,姜建清認為,并購整合也很重要,90%的不成功并購都敗于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購四要素”與姜建清的“談婚論嫁四步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以2003年工銀亞洲收購華比富通為例,其也是中國銀行史上內地銀行首次收購歐資銀行,而且收購的還是一家百年老店,并成功經營管理,具里程碑意義。
這四步曲分別是:訂婚——簽署諒解備忘錄;婚前的盡職調查與結構設計——去偽存真、各得其所;締造雙贏——“諒解備忘錄”的具體落實,“固本培元、調理陰陽、辨證施治”平穩過渡;系統整合——驚險一躍,協同顯現。
事實上,自2000年擔任工行行長,姜建清執掌工行十六年間,帶領工行順利完成股改上市、經營轉型和國際化拓展,使之躍居為全球領先大銀行,一級資本、盈利和總資產等多項指標全球排名數年蟬聯第一。
而“頗具戰略眼光+細節控”,執著商業化思路經營的姜建清也因此備受業界尊重;工行總行內部人士稱,工行互聯網金融、國際化、IT都是業界領先的,這些都是姜的得意之作。
執掌工行16年,姜建清至少在“不良資產處置、股改、盈利”等三個戰役中展示了何謂銀行家的一面。
不良資產處置來看,2000年,工行不良資產一度超過34%,被認為處于技術性破產狀態;其次是股改,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在滬港兩地同時上市;再者是盈利,2006~2015年被認為是工行的黃金十年,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24.3%。工行大多數的境外并購都發生在這一階段。
若以2008年為界,第一個八年,姜建清把工行帶到了市場化的道路上。不包括香港市場的收購,第二個八年,姜建清把工行帶到了國際化拓展之路上。
據2022年工行年報,國際化經營方面,2022年末,工行境外機構(含境外分行、 境外子公司及對標準銀行投資)總資產4,479.11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的29.5%),比上年末減少75.08億美元,下降1.6%,占集團總資產的7.9%;報告期稅前利潤39.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5.08 億美元,增長14.9%,占集團稅前利潤的 6.4%。
而姜建清在工行的兩個8年無不與“最”“首個”聯系在一起,有的甚至“絕無僅有”,如工行對美國東亞銀行的收購、對富通銀行(北美)下屬一個相對獨立業務部門PDS的收購等等。
第一個8年,如2005年,姜建清帶領工行完成股份制改造。2006年10月,工行成功登陸上交所和香港聯交所,實現A+H股同時掛牌上市。此次上市在當時刷新28項新紀錄,被稱為“世紀IPO”,工行在上市當日的總市值排名全球第五。
第二個8年,以工行收購北美富通銀行PDS部門為例,其也是工行通過并購資產實現境外業務拓展和綜合化經營的第一次成功嘗試,亦是中資銀行在美收購資產的首次成功案例。
收購PDS使工商銀行迅速進入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機構經紀業務領域,實現了商業銀行清算業務的自然延伸,進一步完善了工商銀行在北美地區的業務布局,有利于工行加快融入當地主流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收購PDS使工行積累了與美國監管機構的溝通經驗,明確了美國監管對中資銀行進入美國的態度。為后續工行在美國成功控股收購商業銀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2年,工行成功收購美國東亞銀行。這是工商銀行北美發展戰略的自然延伸和水到渠成之作。”
“這是中國金融機構崛起于世界經濟最有說服力的新跡象之一。”當時的外媒對工行收購PDS如是報道,可見該收購影響力之大,其也彰顯了中國金融業的對外形象。
包括歷時四年之久的工銀南非標準銀行之并購——這是中資銀行第一次真正進入國際貴金屬和國際商品市場核心層,代表了中國已經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圈,為中國爭取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20日,在由陸家嘴金融城圖書館、上海陸家嘴外灘金融城研究院主辦的《十六次境外金融并購》新書分享會上,姜建清說,海外收購的時候,并不期盼“畢其功于一役”。工行大量收購的是中小型銀行,選擇漸進性的并購道路……
回顧工行的并購路線圖,會發現清晰的邏輯。姜建清說,從中國香港市場到新興市場,再到成熟市場,從收購小型銀行到收購主流銀行,從收購銀行到收購業務線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始終量力而行,先易后難,從小型并購起步,從水淺的地方下水,不懈地練習,有把握了再到達能夠承受的深度,遇到的風險會小一點,也比較容易獲得股東和監管機構的支持。
他在書中寫道“兼并收購是一種商業交易行為,更是一門人文藝術。決策時要求理性、強硬,談判時輕松的笑聲背后堅守著利益的陣地,然而交易細節中所透露出的人情冷暖,卻最讓人難以忘懷。”
事在人為。上海陸家嘴外灘金融城研究院院長史忠正說,某種意義上,何時我國金融機構的高管真正成為企業家、職業金融家了,可能就意味著什么時候,我們的金融改革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畢竟,“開放”“外循環”與“內循環”互為因果、且相互作用,全球化趨勢終不可逆,企業的國際并購交易或仍將掣肘全球資本流向,深諳跨境并購之“道”與“術”是企業家走出去、引進來的題中之義。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