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出的一系列保護主義信號,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曾形容心情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前夕,他在8月29日參與了“2017金磚國家貿易救濟國際研討會”(下稱“2017金磚研討會”),在與同僚面對面的討論中,也找到了共鳴。
在2017金磚研討會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過去十年中,金磚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從12%上升到23%,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從11%上升到16%,吸引外資則從7%上升至12%,而金磚國家間的貿易額也已超過3500億美元。
與此相對應,WTO規則司司長休曼提供了另一組數據: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磚五國也已成為貿易救濟政策的重點。僅2016年,45%的反傾銷調查、71%的反補貼調查,均針對金磚五國。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數據,截至2017年6月28日,52%的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是關于鋼鐵制品。這其中,61%針對金磚五國。
一位日內瓦的資深觀察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面對當前的局勢,與彼此間的貿易糾紛相比,如何協調全球經濟治理的共同立場,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抵制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如何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利益會是重點。
多變的美國政策和式微的多邊貿易體制
本次2017金磚研討會的重點是,如何應對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美國和一個遭遇越來越多挑戰的WTO。
自年初以來,各國面對一個在貿易政策上陰晴不定的美國新政府發出的一波又一波動作,感到目瞪口呆。比如,4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要求美國商務部調查鋼鐵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隨后不久,鋁產品也一起被納入“232”調查(以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為依據,由美國商務部負責對特定進口商品進行全面調查,以確定該進口商品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的影響)。
而從整體數據上,也可看出相關政策的迅猛。貿易救濟措施一般包括,反傾銷(進口國的產品價格,比國內市場低,造成國內產業造成傷害),反補貼(出口的產品受到了補貼,出口量的激增)和保障措施(協議)。“絕大多數的救濟措施都是反傾銷,2016年年底前達到了300多起,而2015年,只有230件,這是大幅的增長。”休曼說。
巴西是美國鋼鐵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之一。巴西工業、外貿和服務部貿易保護局局長馬科爾·豐塞卡就在研討會上對此頗有微辭,“現實是,美國非常積極地要去抓住一些新的趨勢。我個人看來,貿易救濟包括反傾銷是更好理解、更有預見性、對大家更有利而不根據國家安全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他說,對于多邊進展不是很樂觀,雖然在推進,但不知道會在什么時候,在哪里取得成果。但有些(領域)必須要有進展,否則這些都會被WTO成員或是產業,加以利用。
這背后的含義不難理解。一旦美國根據“232調查”采取限制進口的措施,將直接挑戰WTO規則。WTO的規則中包含一項“國家安全例外”的規定,允許成員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進口,但實施條件相當苛刻,且世貿組織并不鼓勵成員使用,更不允許成員“濫用國家安全例外規定”來采取限制性的貿易措施。美國商務部部長威爾伯·羅斯也稱,如果特朗普決定采取強制措施,必定遭遇WTO爭端解決訴訟。
而面對8月中旬特朗普指示美國貿易代表(USTR)萊特希澤決定是否對中國發起“301條款”(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調查,前述觀察人士對本報記者稱,若真如此,必然遭到中國堅決阻擊,并且隨后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中敗訴也是大概率的事情。“當然,(這樣試圖繞過WTO的單邊行動)也會對世貿組織構成挑戰。”
曾代理中國企業多起涉及金磚國家貿易救濟案件的中倫律師事務所貿易救濟/WTO業務主管合作人蒲凌塵,曾參加了5年前的首屆金磚國家貿易救濟國際研討會。
他回憶稱,那時候,研討會的氛圍積極向前,對多邊貿易體制充滿信心,而現在卻被如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懷疑情緒籠罩。一些發達的世貿組織成員(比如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積極修改現行的法律,其主要目標顯然針對的是中國出口企業。在具體調查案件中,澳大利亞已經將國家產業政策納入到正常價值計算中,即不采納中國企業自身的成本或內銷價格;而歐盟在新立法草案中,引入了“國家干預”概念,其目的也在于不采納中企的內銷價格或成本。
他的疑問是,如果這種行為繼續下去,將會出現很多貿易爭端,現在的美國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201”(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在進行的對光伏電池及組件采取緊急限制進口措施的“201調查”)和“232”調查層出不窮。如何讓這樣互相對立的利益團體坐下來,尋找妥協的方案,好讓錯誤行為不再繼續下去?
休曼也頗為無奈。他在WTO秘書處工作了16年,相關領域32年,不僅烏拉圭回合啟動和結束都在場,而且也見證了中國入世談判和入世時刻;既見證了多邊貿易體系的上升,也目睹現在多邊貿易主義面臨一些壓力。
“現在是非常艱難的時刻,整個體系都面臨挑戰,要成員靜下心來找到最佳方法應對困境,需要在體制中找到制衡因素,現在只需要一個火芯,就能在主要貿易國之間引起問題。”他說,“過去幾個月,有很多政客和成員國發表公開聲明,我也發現大家都冷靜下來,來重新考慮這些問題了。最好能夠讓世界經濟共同復蘇,就會有一個更加穩固的基礎,來相互討論、談判。”
如何破解貿易“多國殺”
讓產業人士困擾的是,一些行業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多個市場遭遇雙反調查。而在金磚的平臺上,該如何才能盡量避免這樣的情形過度頻繁發生?
隨著金磚國家間貿易額的增加(超過3500億美元),這同時也是監管機構面臨的普遍兩難處境:一方面在國內相關產業環境緊迫的壓力下,需對外來產業進行調查;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擔起其他國家對本國產業發起調查的應對和溝通責任。
包括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行業發展部楊珊在內的人士發現,針對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開始在各個市場蔓延,不只是美國的201調查,歐盟的反傾銷反補貼(案值超過330億美元),印度反傾銷調查(30億美元左右),還有土耳其等國。他們也在密切關注,金磚國家之一的巴西,未來是否也會采取這樣的措施。
馬科爾·豐塞卡的回應顯得頗有深意。他說,雖然巴西不是主要的光伏出口國,但有個案子,企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要(給監管機構)提供信息,否則后果會更加嚴重。
“我認為,在一些產業會有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個市場關閉之后,就得探索下一個市場,這是一種連鎖的效應和產業心理。”他說,“在我看來,有幾個產業都成了全球調查的目標。有一些產業面臨評估:措施帶來的影響,以及退出市場的成本。”
王賀軍認為,這背后的故事是,中國的高科技密集型光伏產業發展很快,占據全球產能50%以上。由于是新興產業,大量游資投入光伏生產,全行業正處于重新調整定位的過程,貿易摩擦也是難以避免。有趣的是,巴西自身也正被卷入席卷全球的鋼鐵貿易調查之中。而在場的所有監管者,不論南非、巴西、歐亞經濟委員會代表,都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出于各種原因(熟悉、水平或是法律制約等)他們最經常對外使用的工具,就是反傾銷措施。
根據休曼提供的數據,在去年,全球有69起關于鋼鐵的反傾銷措施,今年有所下降。而一般鋼鐵問題上,都會有多國( 3-4個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
從歷史趨勢來看,自2013-2016年,鋼鐵產品價格一直在下降(從137美金/噸降到了65美元/噸。) “可以估計,鋼鐵和鋼鐵制品的貿易救濟措施數量會上升,因為原材料價格下降,貿易救濟措施數量也會上升,也許不會馬上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會有這個趨勢。”休曼說。
金磚國家之一的印度,雖然不在場,發起的調查也相當迅猛。7月下旬,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對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王賀軍表示,各國應當共同努力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不是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擾亂正常的貿易秩序。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共遭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從國別來看,印度立案12起,位列第一。而從歷史數據來看,巴西和南非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也比較多。
蒲凌塵曾代表中國光伏企業在歐盟、印度等地應訴,面對印度目前的狀況,他覺得不好預測。如果針對光伏采取措施,印度在經濟上耗不起,極有可能是一個變相的措施。“控制節奏,放一批進來,堵一批在外。”他說。
事實上,今年4月24日,中國已經向WTO提交了一份關于貿易救濟的提案, 建議以務實的方式,在四個方面推進機制談判:一是提高透明度和加強正當程序。二是提議對中小企業應訴給予特殊考慮、減輕其應訴負擔。三是加強和澄清日落復審紀律,防止措施“永久化”。當前很多反傾銷措施已經超過了15年甚至20年,個別反傾銷措施甚至已經持續了39年。在某成員的反傾銷實踐中,有25項反傾銷措施已持續30年以上,另有45項措施已實施超過20年。此類措施,失去了貿易救濟的意義、擾亂了正常貿易秩序,有必要予以規范。四是防止反傾銷措施“擴大化”,成員應審慎發起反規避調查,不能通過反規避為國內產業提供過度保護。
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保護司司長弗拉基米爾·伊利喬夫對在場人士稱,在金磚平臺上,應當共同努力尋找一種雙贏解決的方法,盡可能理解外國公司的關切。
“只要有貿易,就會有摩擦,”王賀軍回應道,“我們盡可能尊重彼此的關切,并正在和俄羅斯就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重大案件溝通和協商。”
面臨依然復雜嚴峻、內憂外患的經濟形勢,是繼續殺出一條血路還是放彼此一條生路,溝通和選擇仍將繼續。除了接下來的閉門會議,王賀軍還將帶著他們趕往杭州與地方的企業和專家進行交流。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