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有標準嗎?……你們做標準嗎?……能談一談關于它的實踐嗎?……”每當我同身邊的企業家聊起標準時,大多反饋是不了解、不感興趣,甚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對歐美標準的檢測與認證——這深深地反映了歐美等國際標準在國內的刻板效應,這是作為標準接受者的一種慣性思維。當然,也有一些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和國際標準的企業家也普遍認為,很難明確地看到來自持有標準為企業所帶來的效益。
在這些深入的對話中,我發現還是有很多能談及的,輻射面也非常廣泛。
第一個故事來自義烏的一家吸管企業——雙童,他們從填補商場超市吸管條碼的空白起步,建立企業標準、國家標準之后,耗時8年成功牽頭制定了ISO18188《聚丙烯引用吸管規范》國際標準,他們嘗到了作為標準提供者的甜頭——攥緊了吸管行業的話語權、化簡了進入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也維護了整個吸管行業的利益。
第二個故事來自中國計量大學李紅亮教授,他向ISO提議“蜂花粉”ISO/NP24382標準項目。與義烏雙童不同的是,標準的發起人是來自科研機構的技術專家,他背后是術語、技術參數等尚未完全達成一致的國內企業群體,以及須要同步進行的國際協商。該標準最終將建起更具有信任關系的國際貿易鏈條。目前,一切還在平衡中,以李紅亮教授的原話來說就是:“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個標準最終要代表中國蜂業的整體利益。”
從我國宏觀境況上來看,企業對標準“不感冒”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國標準的制定長期由政府主導,2015年《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才開啟了自愿性團體和企業標準由市場主導的大門,整體來看,市場化時間短、市場機制還沒有成氣候。
二是中國標準對照和采用國際標準、商品的檢測與認證是出口貿易中撫平非關稅壁壘的主要方式,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國際采標率仍舊超過80%。
三是在國際標準制定中能夠取得一席之位,確實不是單一的企業行為,它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協商的長期行為,須要企業取得行業領先的地位,而且企業須要有較強的主動參與意識。
綜合深入對話與眾多案例的搜集,我認為中國在標準制定的開放上下功夫,可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開放的情況可歸為以下幾種:
一種是“被動嵌入式開放”——以對照和采用國際標準的方式,推進中國標準制定的開放。過去40余年的對外開放,以加工貿易起步帶動的工業化與出口導向型的生產模式中,基本上是以采標、對標的方式,建立與完善中國標準,是一種吸收或被動的開放。
一種是“主動嵌入式開放”——在國內取得先發優勢的屬地標準,盡早地、主動地去部署它的國際標準地位與認可度。比如,義烏雙童拿下ISO國際標準的方式,就是一種較為純的從國內走向國際的中國標準。
一種是“外部參與式開放”——這是一種吸納更廣泛主體協商一致的方式,這類標準有兩個基本特征:其一,在特定領域由中國占據較大產能,但單一技術水平不足以引領整個行業;其二,在國際供應鏈占據中心位置,一動牽動其他。它們均構成了外部積極參與的動機與必要性。“蜂花粉”國際標準的申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國內多元主體利益的最終達成交織在這項國際標準的推動中,來自項目組法國、葡萄牙、巴西等代表的多元化意見將會在這項標準中最終達成一致。類似地,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業領域,新興市場地位推動了美國UL與德TUV共聚常州布局全球首家動力、儲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檢測實驗室;美國UL與蜂巢能源合作共同探索中美標準,均是 “外部參與式”的中國標準制定的開放。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新實施的《外商投資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國簽署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等進程,中國標準制定以“外部參與式開放”的這種方式將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方面,重視中國標準制定的開放,就是著力于內循環向外循環的有效連接,第一目標服務于國內大循環,第二個重要意義在于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過程中,防止因內循環與外循環的脫節而被排斥在“世界游戲規則”之外,為中國企業、中國商品、中國服務走出國門鋪平道路、主動地建立信任關系,掃清不必要的政治阻力。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