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螺紋件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簡單機械之一。在古代,人們利用螺紋固定戰袍的鎧甲、壓榨油料和制酒。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人發明了絲桿主軸車床、板牙和絲錐,為螺紋件大批量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1841年,英國人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份螺紋國家標準(BS84,惠氏螺紋,B.S.W.和B.S.F.),從而奠定了螺紋標準的技術體系。1905年,英國人泰勒(William Taylor)發明了螺紋量規設計原理(泰勒原則)。自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掌握螺紋加工和檢測技術的國家,英制螺紋隨著“日不落帝國”的興起而得到推廣和應用。
初步建立我國螺紋標準體系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快速提高新中國工業整體水平,我國決定全面采用蘇聯標準技術體系。截至1958年,經過對蘇聯標準的吸收和轉化,我國發布了12項普通螺紋機械行業標準。此后二十多年,我國螺紋標準不斷擴充、完善,接連發布常用的緊固和傳動螺紋的國家和機械行業標準,如梯形螺紋、管螺紋、螺紋量規和刀具等國家標準。此外,為方便螺紋量規從業人員的理解和學習,還編寫出版第一版《螺紋量規手冊》,介紹普通螺紋量規計算及制造尺寸。
至此,中國螺紋標準完成了第一階段標準體系建設。
踏實進取,邁向國際舞臺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始積極吸收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螺紋標準轉向國際(ISO)和歐美標準技術體系。1987年,全國螺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08)成立,這是中國螺紋標準化一個重要里程碑。通過螺紋標委會組建,我國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各行業的螺紋標準化技術專家,為今后中國螺紋標準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國也開始邁入國際標準化舞臺,在國際螺紋委員會(ISO/TC 1)和國際管螺紋分委員會(ISO/TC 5/SC 5)由O成員轉變為P成員,出版ISO國際螺紋標準譯文集和《螺紋標準大全》手冊,推廣和普及國際螺紋標準,并于1997年第一次組團參加ISO國際螺紋標準化會議。
借助于我國技術人員的智慧,國內專家著手厘清英、美管螺紋的米制化轉換方法,于1991年頒布常用的美制管螺紋標準,隨后發布配套的2項英制管螺紋量規和7項刀具標準,困擾國人比較嚴重的“三漏”現象得以解決。
至此,我國已建立起與國際全面接軌的中國螺紋標準體系,中國標準已能滿足世界最大機械加工中心的螺紋需求。
昂首闊步,躋身世界前列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內螺紋加工及測量技術日益提升。面對國內外巨大市場,中國專家研究世界各種螺紋的技術特點,融會貫通各國不同技術體系的螺紋標準,提出各類螺紋的最佳技術解決方案,而工業發達國家往往是機械產品設計的輸出方,主要接觸和使用本國螺紋標準,很少研究他國螺紋標準。因此,中國融會貫通、包容四方的技術方案奠定了我國承擔螺紋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技術基礎。
2004年,中國成功申請承擔國際螺紋技術委員會(ISO/TC 1)秘書處工作,并擔任該委員會的主席和秘書職位,中國專家開始承擔相關國際標準項目的召集人和起草人。2005年,國際螺紋技術委員會通過了中國提出的國際螺紋技術委員會中長期工作計劃(BP)和國際螺紋標準體系。在《螺紋中徑米制系列量針》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中國專家解開百年量針公差要求之謎,提出螺紋量針直徑精確計算公式,糾正許多工業發達國家標準中的嚴重技術錯誤,中國技術方案得到各國認可。
2008年,中國成立全國螺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螺紋測量分會,為建立中國的螺紋檢驗標準體系奠定了基礎,填補國內外標準螺紋檢測技術空白,引領世界螺紋技術發展走向。
截至2021年,中國牽頭發布ISO/TC 1國際標準11項,占ISO/TC 1所有國際標準21項的52.4%,依托我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正在不斷引領國際螺紋標準的進步。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