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的危與機劇情中,早已參與全球競爭的家電制造業是最典型的研究樣本。誰也不能否認,在全球家電的競爭格局中,中國制造已成為舞臺中央的主角。但這個主角卻在面臨全球市場疲軟、制造成本上升困境的同時,還被貼上廉價便宜貨的標簽。
事實上,家電制造早已成為日漸稀薄的微利行業。而互聯網的沖擊,又讓家電制造企業積累了幾十年的商業模式一夜瓦解。身處其中的先覺者們,已經紛紛開始了自己的轉型升級之路。
危機一直都在
2015年對家電企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好年頭。
國內市場被三大利好政策提前透支后,一直增長緩慢。房地產的低迷,無疑對家電企業也不是一個好消息。而在互聯網對手加入智能家居戰局后,比拼誰更便宜的價格戰,依舊血雨腥風。
出口的大幅增長,曾為家電企業們2014年的慘淡業績增添了不少顏色。但經濟環境的下行,以及國外市場的疲軟,使得海外訂單在今年也出現了萎縮。
廣東佛山順德,家電制造企業遍布。美的、格蘭仕、科龍等大型家電制造企業均設在當地。據當地海關統計顯示,今年1-5月,順德出口家電149.1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3.5%。其中,2-5月連續四個月出現下降,而5月單月更是出現同比、環比雙雙下滑,情況不容樂觀。
但 即便是在市場增長較快的海外,有了品牌意識的家電企業們,卻依舊還只能以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為主要戰場。一再被唱衰的夏普、索尼,依舊保持著一線品牌的地位。中國家電產品,卻只能被歸于二線品牌。而更多的時候,中國家電制造廠商們,是在為日系、韓系品牌代工。
創維總裁楊東文今年6月在介紹創維2014-2015財年出口情況時曾表示,創維上個財年的海外出口中,只有13%是自主品牌。
家電制造早已成為一個微利行業。楊東文同時提道,創維的毛利率去年平均是7%。這么低的原因,也主要是為日資、韓資品牌做ODM和OEM占比較大。
但互聯網的野蠻襲擊,更讓傳統家電制造業雪上加霜。
除了積累幾十年的巨大線下銷售網絡瀕臨崩潰外,年輕對手的快速反應更讓傳統制造業們感覺兵臨城下。
轉型幾條路?
但市場疲軟,并不意味著消費沒有需求。從日本背回電飯煲的潮流,已經讓家電企業們意識到轉型升級的必要。
收購海外資產,轉型高附加值產品成為家電企業的一條產業升級之路。
5月7日,創維披露收購德國美茲的部分資產,其中包括生產及分銷LCD及LED電視的高端市場及相應配件。
多元化之路也成為眾多家電企業的共同選擇。曾宣稱要堅守空調的格力,在今年跨界做起了手機。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也反復表示,做手機并不是緣于和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打賭的結果,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它旗下的小家電品牌大松,則更是將品類擴張到電風扇、抽油煙機、凈水器等等。
在房地產熱潮平息后,金融也成為家電領域多元化的目標。今年4月3日,TCL集團發布公告稱,將以33億元現金認購上海銀行2.01億股定向增發股份,增發后其將持有上海銀行約3.7%股份,成為上海銀行第六大股東。
這并不是TCL第一次向金融轉型。2014年底,TCL成立金融事業本部。2015年1月,TCL與湖北銀行聯合成立消費金融公司,之前其還曾入股惠州農商行,成為第二大股東。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許多邁入千億俱樂部的家電企業們,正在進行內部轉型升級,試圖將自己層級森嚴、反應遲緩的大航母,改造成反應靈敏、執行迅速的小艦船。
美的總裁方洪波在今年5月曾表示,美的將要進行翻天覆地的組織改造與文化改造。最終目的是形成只有一個平臺、一個平臺只有一個頭兒的扁平化組織模式。
而海爾創始人張瑞敏也早已宣布,海爾的7萬名員工,自我組織成了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人單合一,形成了海爾內部的多個小微公司。海爾新媒體還宣布,要在微店上開出三萬家。
在互聯網+的大潮中,擅長制造業的家電也正在與互聯網對手們共同合作。
今年5月,小米科技完成了對美的的入股,持股1.92%。而今年7月,海爾也拿出旗下的統帥電視,與暴風科技成立了合資公司。
工 業4.0時代,家電制造企業們的轉型升級之路多種多樣。但能肯定的是,惟有拋棄價格戰,盡力提升產業鏈地位,向微笑曲線兩頭延伸,才是家電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正確方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