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企業中業務管理、正統的大職能管理,內控、合規管理與風險管理是從“保證有效性”的維度,孵化出來的幾項細分職能。
何謂保證有效性?因管控不確定性產生的措施,可以產生迂路,但不能改變正向運籌路線。凡開展保證有效性工作,必離不開正向路線的梳理,所謂與業務融合的說法,就是正確的廢話。
就好比路上撿到的一根兒樹枝,可知其生于樹,卻很難判斷成于何樹、能生何物,如何打理才能讓枝上花果殷實。即便觀一眼而知其出自何樹,闡其打理之法,也屬憑經驗的判斷,代表不了全部。
由此,看似細分的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反而需要更寬闊的知識、技能、經驗、思維為條件基礎。我把企業中的內控、合規管理、風險管理當前面臨的處境歸納為5個字:迷、惑、難、浮、窘,是經年累月由想當然做法沉淀而成的結果。
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之迷,來源于只觀其表而言它;惑,來源于不尋根問源而粗識;難,來源于從分枝需回歸于木、林的重識而求其法;浮,來源于求其形而不求其效;窘,來源于被理想化的方法束縛而不自知。
進入9月份以來,企業似乎進入培訓高峰期。掐指一算,已婉拒3個企業給出方法要求的培訓之邀,最后給合作伙伴定出一個標準:凡X位一體建設方法的風險管理培訓,一概謝拒之。
凡咨詢從業者,均為企業的商業合作伙伴,無非有四者:師者、知者、正者、利者。師者,常以理念之談而獲認可,其旨在啟發,至行動而無蹤影,可談但難以轉為行;知者,因深窺其質而有常人不可認知之理,腦中看似已無法,實已貫通消融于心,言事方談其法,法無定式,因病開藥,行動快捷,終讓客戶可行可為;正者,無論知多知少,必為客戶究理善事,傾力而為,結果如何不可測;利者,必因藥言病,一法代百法,低價制勝,萬變不離其宗,結果終表現為浮、窘之態。
01.勿被先驗性方法束縛
所謂先驗,即認定了一個不知從哪來、又不知到哪去的方法,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也必套用之,實質出現了“首末倒置”問題。
所謂X位一體的方法,因企業職能分布狀態而定,于是就產生了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三位一體,如果再加上法務、監督構成了五位一體,把監督再細分為審計、紀檢,就構成了六位一體。
有什么樣的需求就一定會有什么樣的供應。仔細想一想:把事中保證有效性、事后發現問題的職能捆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其價值何在?其次,監督之稱謂,并非專門的監督職能,還包括安全、質量、環保、保密、財務監督等職能,他們的監管職能又放在哪里?
在企業尋師問道的路上,確實出現了不少大師,他們講著用流程承載各種管理要求的原理而不厭其煩。原理、道理固然重要,看似也可以把流程撐成個無所不能的大胖子,但是,考慮沒考慮這種原理,是否違背了風險管理的原則呢?做事兒必須考慮原則。
風險之管控,必先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配比,只有產出大于投入的行動才有意義。企業還不至于為了追求內控、合規與風控的效果而興師動眾,先把需要巨大資金、跨若干年時間投資的流程管理搞起來吧?
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內控主管人員認為內控建設需要梳理流程,所以認為這種方法可行,聽著似乎也有道理。問題是流程是什么?是一套做事兒的方案、是一套因場景而設的做事兒方法、是一套員工能夠找到角色履行職責的劇本,而不是劇情。
在不少企業中,主管人員拿著花重金而不被員工認同的手冊,希望能夠通過完善而提高其可行性,或者通過修改而一起解決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問題。
不要有這樣的奢想,出現這種想法的實質是沒有真正搞明白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短期行為表現。
事實上,我在這里將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并列講的方式,嚴格意義上,都是不太正確的表達方式,只是礙于大家的“習慣認識”罷了,否則文章會更長,真要做起來,根本不可行,因為他們都是概念。
企業應該怎么辦?先搞清楚自己做事兒的需求,不要先用一種不切實際的做法把自己束縛起來,也不要渴望通過簡單的溝通就能完全掌握方法,萬事兒都要下功夫,在頂端籌劃層,哪里有通過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一紙文件就能解決問題的道理。
02.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邏輯
為什么在01中,我說將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并列講的方式有不正確之處呢?內控、合規是基于風險管理機理而產生的職能,風險管理又是什么呢?是單獨的一項職能嗎?顯然不是,而是一套做事兒的機理。
什么是機理?做事兒應該遵從的事理邏輯,由此而形成做事兒的通用邏輯步驟,所以才有了搜集信息、風險識別、風險評估、提出風險解決策略、制定風險應對措施的邏輯說法。邏輯只是邏輯,不能說成是風險管理流程。
很多人糾結于風險策略、應對措施的差別,甚至出現了很多錯誤的解讀。何謂應對?只有當風險發生后才談得上“應對”,應對的對象是什么?當然是問題、故障、事故了。所以,來自于學術性的說法,究竟會產生多少不同的認識呢?置身于管理,不能這樣。
那么內控、合規、風險管理之間是什么樣的邏輯呢?管理風險之精要,在于針對風險之后的策略與措施,措施之成在于:首選確定性措施,其次是臨時性影響措施,再次是風險容忍度標準之上的確定性管理升級措施,最后是風險發生后的應對預案。
確定性措施是什么?首先是標準、其次是表單或模版、再次是流程、最后是制度。所以,內控建設、合規管理的建設部分,最終導向的是制度、流程、標準、表單、模版。為什么呈現相反的狀態呢?
無論制度、流程,都遵從“事第一、人第二”的原則,目的在于用確定性規則提高結果正確性的概率,這就是企業制度與法律法規文件的不同之處,也就是說在合規管理中,用整理法律法規等外部規則合規要求的方法,在企業制度中很難行得通,所以才導致建立的合規義務與風險清單,呈現為“似不像”的混合結果,是典型的表面化、模糊化理解的產物。
那么內控是什么?內控有其兩意性:一是基于確定性規則預設的路徑,針對不確定性實施影響而設定的控制節點;二是控制節點下角色實施控制的標準措施,如果放在現場的場景中,即SOP。控制是為保證預設路徑穩定、有效、可重復的風險解決措施。
只不過企業中有兩個問題:一是制度、流程并不一定系統、完整;二是制度中有控制節點,但缺少控制的標準措施。所以,企業內控建設是基于以上兩個問題下的建設活動,本質是“精細化管理”的實施過程。精細化體現在哪?做事兒的標準化套路、具體的關鍵活動標準。所以,才出現了梳理流程、對關鍵控制節點進行控制標準化建設的需要。
問題是如何實現控制標準化呢?來源于對“管理思想、原則、方法”的理解,在不理解控制機理、方法的前提下,別談“內控建設”。為什么當下不少企業的內控建設產出不被員工認同呢?拿著原理流程、內控指引中的常識性說法,或者說用職責、模糊化描述進行了“偷梁換柱”,這種流程覆蓋不了現實中的業務事項而沒有意義。
可以看出,內部控制建設與企業的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具有非常緊密的直接關系,而不一定是什么合規管理、風險管理、監督。
厘清了內部控制的邏輯,合規管理是在做什么?同樣,合規管理也是基于風險管理機理產生的管理職能,只不過它的核心在于規則中的“關鍵控制要求”。
怎么理解關鍵控制要求呢?從外部規則角度,即包括“有條件的做事兒要求”,也包括“嚴禁、不得的限制性要求”,所以才出現了“識別合規義務”之說。
那么合規風險評估是在做什么?有兩個來源:一是在判定企業內部是否有“與滿足外規要求相匹配的確定性措施”的分析過程;二是根據企業現實的運營管理過程,判斷是否存在可能導致違法違規違紀的失控行為。
二者的導向,全部在于“建立確定性措施”,即制度、流程、標準、表單、模版。構成了與內部控制“基本一致”的重疊部分,而內控建設的風險要素包括“違法違規違紀”要素,所以,合規管理要進行向內控傾斜的“職能讓渡”,把合規管理轉變成“規則的遵從、滿足控制標準、執行標準”的執行問題,從而形成了規則與合規管理的前后交接界面,合規管理是規則管理的延長線。
為什么會出現一體化建設的說法?是因為沒有厘清職能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本可以通過分工做好的協同問題,囫圇吞棗地揉合在一起,這種方式的結果,沒有產生“整體效能”的可能。
是不是有了完善的制度、流程、內控、合規管理,就意味著“正確的結果”?不是。會在企業戰略制定、戰略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或暴露很多不能通過確定性規則解決的“不確定性”,只能求其次,尋求“臨時性影響措施”,即常講的風險管理。
問題是我們把風險管理認同為“機理”,因為,沒有這個機理,產生不了內控、合規管理,所以,要體現戰略管理中的“風險管理活動”,即“風險管控”,取而代之模糊的風險管理,形成內控、合規管理、風險管控三大并行結構形態,也可以統稱為“風險管理”,是企業的自定義問題。
如果把風險管控放在“年度經營的完整過程”,同樣遵從以下原則:
首選確定性措施,其次是臨時性影響措施,再次是風險容忍度標準之上的確定性管理升級措施,最后是風險發生后的應對預案。只不過,這里的確定性,與企業年度中“確定的活動”緊密關聯在一起。
什么是風險管理與經營管理的融合?既是話術與口號,也是風險管控的原則。既然要開展風險管控,設計好了機制,不就實現了“融合”嗎?關鍵是得找到“方法”,而不是閉著眼睛搞出一份“一體化”資料。
如果哪位大師還堅持幾位一體、堅持流程承載的觀點,如果認同這種邏輯,大可試一試所謂的“一體化”是否具備可變現的條件。當然,我相信你能夠實現,但一定是拿有限的投入去做華為300億的事情,咱們就打個大大的折扣,做幾百萬投入的事情,你會做嗎?能做到嗎?流程管理的實現,需要最高領導者的決心與毅力為條件。
03.結語:如何實現產出有效
無論是合規管理、制度管理還是監管、監督,經常出現的一句話是“責任追究”,講的人很多,那么,這句話成立的條件是什么呢?
一是厘清流程中重要節點的管控責任、流程決策責任,二是澄清相關的工作標準。失去這兩個條件,企業中的追責都是“空談”。很多看似復雜的事兒并不難,難的是人們難以改變的觀念與看問題的格局。
講流程的人很多,但所做的流程應該是什么?看似具有流程的形式,是否能夠覆蓋實操業務的范圍呢?如果把流程與業務分割開,自然就會出現產出結果“不被認同”的問題。
是不是意味著內控建設無法進行呢?當然不是,需要從整體管理的角度,結合規范甄別制度的有效性,結合制度、管理思想與方法識別重要的管控事項,找到決定成功的關鍵要素,判斷其中的風險要素,針對性厘清措施,不就形成了標準。但是,18項指引中,也不是都必須以“流程”的形式表達。
問題是流程事項的切割,如何向劇本方向轉變?是一個經驗問題,也是一個流程管理問題,當流程中的責任者轉變成角色的時候,就構成了事項、標準、責任的對應關系,當流程到了這種程度,即使沒有風險控制矩陣,員工也知道“你在控什么”。
同樣道理,合規義務的識別必然與內部制度有關,只有當內部制度不足以控制風險的時候,才呈現為“違規風險”,產生風險的合規義務,就構成了相關角色的“臨時執行標準”,但不是結束。合規風險的存在,自然帶來“建立與完善制度”的需要。這是什么?三張表單的產生機理。
為什么很多企業的合規管理帶來的是一套“靜態的合規義務與風險列表”?為什么風險措施中出現很多“貫徹執行”的無用說法?沒有厘清外部規則、內部制度、合規風險、執行標準、監管之間關系帶來的不太恰當的結果。
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追求實效,并不是拿著一套方法舞來舞去,關鍵要做好以下幾件事兒:
一是要樹立流程思維,要按照業務流的機理去思考問題。
二是要堅持整體觀,站在要開展工作的上一層位置俯瞰,做出框架的邏輯、格局劃分。就好比內控規范、合規管理辦法一樣,是不同維度的兩份兒文件,二者之間的重疊、交叉部分反映不出來,需要通過布局去梳理,而不是依靠文件各做各的,或者干脆混為一談。
三是要處理好直接相關、間接相關的不同職能之間的關系,實現的方法是“協同”。協同又劃分為淺層次協同、深層次協同。淺層次協同,體現于共同認可的界面“接口標準”,深層次協同,則體現于“后置前移”的團隊,團隊因協同需要由不同職能人員組成,而不是一個常設組織。
四是要堅持執行、標準、監管的匹配思維,要追求落地,離不開標準,但機制、標準又會產生管理成本,所以,做事兒都需要有度,度之所在,關鍵之所需,競者之平衡,也就是我總提到的內控、合規與效率的“背反效應”問題。
五是要重視前端的統籌與規劃,前端如果不穩,勢必頭小尾大,一個階段內表現并不明顯,隨著工作的深入,各種不同認識就會出現,必然遭受后端的加倍反噬。
為什么我在體系建設中,總會出現大量的“自定義標準與衡量標準”?目的是統一認識、統一語言,避免認知分歧。事實是,控制有很多方式,當梳理到一定程度,厘清不同控制在各種工具中的位置,內控建設的“針對性”才會浮現出來,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內控建設之說。
制度、合規管理、風險管控都一樣,不能用來自于外部的常識做企業的內部管理。
六是要善用體系管理手冊、程序與作業說明書、制度等工具。體系管理手冊、程序作業說明書,是對體系管理的表達,前者常用于前端的統籌與規劃、體系管理的重點說明,后者是體系運作的預設方案與路徑。體系建設,主管人員不能總把認識、想法裝在自己腦子里,依靠培訓解決,而是要用手冊與大家分享、共享。
制度是什么?用權威性進行布局,通過做事兒、關鍵環節要素的控制,讓各項功能正常實現,通過設定機制提高體系運作的效率。同樣,制度管理也需要前端的統籌標準定義,而主管部門提供的制度建設規劃與布局工具,是促進制度進一步貼近業務管理現實的方法。
管理是什么?當人們認識、理解、實踐、思考達到一定程度,管理的技術特征會表現的越來越明顯,貫穿其中的并非某一個方法,而是集各種思維、方法、工具設計之合成,正如內控、合規與風險管理一樣,表面看他們既有建設、運作的一面,同時,還有在經營管理中“靈活掌握,按需應用”的另一面。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