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從俄羅斯銅廠購買的2000噸精煉銅不翼而飛,該批貨物價值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億元)。合同約定5月底交付貨物,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批貨物根本沒有來到港口。根據處理這批貨物的航運公司的記錄,這些金屬被列為價格便宜得多的花崗巖,可能已經運到土耳其。
從上述的描述來看,此次2000噸銅丟失有兩個原因:
其一,可能是該企業被交易對手方下套詐騙。大宗商品在貿易環節物流復雜,尤其是國際貿易。該事件中,貨物提供方俄羅斯銅廠可能勾結各方,利用虛假物流單證來掩蓋貨物交付狀態,通過虛假合同編造貨物數據等,以此為欺詐行為創造空間。
其二,可能是該上市企業出現了內部道德風險,相關人員用不法手段從中謀利。
無論是哪種原因,核心問題都出在企業對大宗商品的風險管理上。
大宗商品作為實體產業的基石,從開采、生產、加工到終端消費,除了生產商和消費者這對天然的“交易對手”之外,會有大量的貿易商、倉儲物流機構、金融機構等“中間商”參與其中,共同構成完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因此大宗商品的風險集中在貿易過程中的物流運輸、貨權轉移、交易對手信用評估。
2014年6月,青島港被曝出發生大宗商品融資詐騙案件。青島某公司利用同一批銅金屬庫存,重復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多家銀行牽涉其中,涉及資金上百億元。
2022年5月,鋁現貨貿易市場曝出了鋁錠重復質押事件,即融資方將庫存鋁錠一貨多押,從而導致無法提貨,引發貨主集體擠兌,隨后公安機關介入調查。
2022年8月,總價值約60億元的30萬噸銅精礦在秦皇島港因貿易商“無單放貨”而失蹤。該事件涉及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
許多企業開展大宗商品融資貿易只憑信用并沒有控貨,還有的即便有控貨也往往沒有對貨物之上的貨權進行關注。前者是由融資主體信用逐漸演變成的擔保信用圈,但是這種關系危如壘卵;而后者集中體現在對大宗商品開具的倉單上。因為大宗商品的流通性非常強,幾乎等同于現金,如果倉單造假,就意味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底層資產是空的,面對這種欺詐手段,一定要對倉庫內的貨物控制在自己手上;同時對倉單上附著的貨權要進行確認和登記公示。
回到該事件本身,行業內的企業如何引以為戒?
除了前期評估對手方的信用風險,對其進行資本、經營狀況的盡職調研,還要在貿易過程中建立實時更新的動態監測體系。這里的動態監測體系體現為三個方面:
1. 交易對手動態:財務狀況,訴訟,經營狀況;提交給企業自身的單據是否真實有效;交付過程是否真實合理,并且要留下不可篡改的證據鏈。
2. 交易執行情況:對手信用額度情況;銀行文件開具是否順利且合規;是否實現貨權轉移,貨權相關的單據憑證是否保存完整,所有轉移過程是否留存證據。
3. 對交易對手隨訪:以半年度或年度復查對手資信;復查對手合作的企業狀態等。
如果是企業內部道德風險,該企業應對接控貨監管系統和貨權管理系統,對貨物和貨權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系統對接和技術手段看清每一次貨物和貨權變動的情況。同時對企業內部人員的每次操作進行司法存證,形成完整的業務證據鏈,將操作標準化、流程化,這樣有利于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降低內部道德風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