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資委的年度內控文件中提出了一個新詞“破窗效應”:
堅持強監管、嚴問責,加大內控執行日常監督問責力度,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切實防止內控執行“破窗效應”。
2024年國資委內控工作通知文件
那什么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領域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于1982年發布。
此理論認為任何明顯的混亂、被忽略與犯罪的跡象,例如被破壞而沒有修理的窗戶,說明該地區的秩序被破壞,且缺少執法,可能會鼓勵這個區域進一步的混亂和犯罪行為。
特別是第一扇窗戶被破壞時,如果沒有人制止或修補,就是開啟了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起點。
破窗效應體現了良好的環境對維護秩序的重要性,比如,你在一個扔滿垃圾的路上,手里如果有垃圾的話,很有可能也會隨手一扔。如果你在一個特別干凈的馬路上,手里就算有垃圾也不會亂扔。
內部控制中的“破窗效應”,其實不僅是文件中提到的防止內控執行的破窗,內控設計也同樣需要防范破窗:
設計破窗:存在某些沒有按照內控要求設計控制程序或控制程序存在空白/灰色地帶,會變相鼓勵更多內控設計的破窗行為。
簡單理解,就是長期存在內控設計缺陷而沒人修復,后續會出現更多設計缺陷。
執行破窗:存在某些沒有按照內控設計執行的控制活動,會變相鼓勵更多的內控執行的破窗行為。
簡單理解,就是長期存在內控執行缺陷而沒人修復,后續會出現更多執行缺陷。
誰最有可能破窗?
其實破窗行為是和職能權力分不開的,最有能力破窗的就是領導層,權力越大,示范效應越強,破窗行為的危害越大。
從內部控制體系本身的局限性來看,其中一個局限性就是管理層凌駕(Management Override),管理層凌駕是很多中國企業都面臨的問題,把自己置身于內部控制體系之外,造成內控從頂層設計就存在體系外不受控行為。
2014年,在德勤(Deloitte)發布的《中國企業內控十年專題報告》中,在總結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危機與困境時,有這么一段:
被人隨意逾越的內部控制
領導的關注點往往是防下級,防外人,對自己則少控不防。
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領導者的“官本位”思想嚴重,領導者利用自己在決策中的核心地位,對內部控制要求視若無睹!
如果領導者帶頭突破內控設計和執行控制程序,利用內控灰色地帶和漏洞,游離在控制之外,這個窗戶破的就會很大!
為什么我們這些年的風險控制這么側重對“關鍵少數”的關注,因為關鍵少數掌握了決策的權力,就像我在風險跟著目標走,目標跟著決策走,決策跟著權力走中寫的那樣,在當下的環境下,企業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必須給管理層授權和放權,但這些靈活性如果被領導者被濫用,后果也非常嚴重,這就陷入了既要...又要...的困境。
這會影響公司整體的控制環境和高層基調,而中國式內控的失效中,雖然問題出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但根源大部分都是內部控制環境出了問題。
內控控制部門有能力堵上這些高層打破的窗戶嗎?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