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高質量完成去年全國兩會建議提案辦理工作
2月23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2023年,證監會共承辦全國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05件,全國政協委員提案184件,辦理數量穩中有增。證監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將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與資本市場強監管、防風險、促發展等各項重點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優化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高質量完成辦理工作。
同日,證監會官網公布了6件對2023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建議提案的答復,其中回復的與期貨相關的提案包括《關于設立統一倉儲管理平臺,促進期現貨市場協調發展的提案》《關于進一步推進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建議》《關于分類統一制定地方交易場所監管規則的提案》。
業內人士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證監會關于“加快推進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建設”“全面推進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的相關回復令期貨行業備受鼓舞。未來隨著期貨市場功能的進一步強化,行業將繼續著眼于助力現貨市場實現風險對沖、優化成本、增加收益和提升供應鏈管理等各個方面,在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服務初級產品保供穩價等方面繼續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支持期交所加強與倉儲管理平臺對接
據證監會官網消息,證監會答復《關于設立統一倉儲管理平臺,促進期現貨市場協調發展的提案》,回復的落款日期為2023年8月1日。
提案提出,加強倉儲管理平臺與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所對接,便利實體企業通過倉單進行融資。
證監會經認真研究并商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答復。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的決定》(國發〔2020〕18號),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下稱登記公示系統)承接全國范圍內包括存款單、倉單、提單質押在內的七大類動產和權利擔保的統一登記。目前商業銀行已經可以通過登記公示系統查詢倉單質押相關信息。后續若倉儲管理平臺建成上線,登記公示系統可提供接口服務支持與倉儲管理平臺連通,商業銀行可通過倉儲管理平臺查看登記公示系統中相應倉單質押信息。
中國證監會也將支持期貨交易所加強與倉儲管理平臺的對接,助力企業更好利用倉單實現融資發展。
此外,對于提案提出的關于加強期貨市場對倉儲業務發展的支撐作用,中國證監會表示支持期貨交易所持續加大品種供給力度,不斷健全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深化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指導期貨交易所不斷優化交割機制,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動態調整期貨倉儲費,通過減免交割手續費、增設期貨免檢交割品牌等方式降低企業交割成本,助力實體企業風險管理。
下一步,中國證監會將與有關部委一道,加快推進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建設,為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建設高標準大宗商品市場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實體企業通過倉單進行融資的優勢主要是通過盤活存貨資金的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提升實體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上海華發盈期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天奇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較于傳統銀行授信而言,倉單融資質押物標準化程度較高,在為企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的同時,對質押物的監管和風險處置也更加標準化,有助于實體企業降低風險和融資成本。
通過加強倉儲管理平臺與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所對接,孫天奇表示,這將使得倉單融資質押物與資金往來得到規范,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實體企業融資的信用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的有序運轉,從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社會效益。
“未來在政策支持下,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建設有望進一步加速。”孫天奇告訴記者,近年來期貨市場不斷創新發展,推出了“場外期權”“保險+期貨”等業務,讓期貨更加貼近現貨,促進了實體產業對期貨工具的更廣泛應用。接下來期貨市場將為實體企業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及投資機會,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構建完整、協調、統一的交易場所規則體系
證監會在對《關于分類統一制定地方交易場所監管規則的提案》的答復中表示,自2011年清理整頓工作啟動以來,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各地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積極開展大宗商品、郵幣卡、金融資產、產權交易場所等各類交易場所整頓工作,叫停違規活動,穩妥化解風險,取得明顯成效,交易場所亂辦金融、“金融泛化”、投機炒作等亂象得到全面整治。
“我國地方交易場所總體數量較大,涉及大宗商品、文化產權及藝術品、國有產權、農村產權、林權、礦權、知識產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多個類別,交易品種多樣,具體情況復雜。因此,建立完善的地方交易場所管理制度,需要充分考慮相關交易場所的類別特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規范指導作用。總的來看,在國家層面,由相關行業部門分類制定統一的交易場所規則,符合目前我國地方交易場所的發展實際。”證監會答復稱。
下一步,中國證監會表示作為聯席會議牽頭單位,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總結清理整頓工作實踐經驗,實現央地協同、部際聯動,健全完善交易場所監管規則和指導意見,進一步增加制度供給,構建完整、協調、統一的交易場所規則體系,推動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逐步走上規范發展道路,切實發揮服務實體經濟功能。
全面推進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
對于《關于進一步推進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建議》,證監會經認真研究并商中國人民銀行答復稱,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高度重視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工作,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持續推動相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2021年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業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思路,涵蓋了建設一體化行業基礎設施、推進科技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數據治理體系優化、塑造領先的安全可控體系、提高科技標準化水平、完善科技治理體系、釋放金融科技創新動能、提升金融科技研究水平等方面內容。同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實施《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金融數字化轉型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引導金融機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數據要素”雙輪驅動作用,培育技術先進、業務高效、渠道融合、風控精準的數字化能力。
關于進一步擴大線上證券業務覆蓋面的建議,證監會稱,證監會指導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推出非現場開戶,持續優化投資者賬戶制度機制建設,著力提升客戶業務辦理體驗、提升證券公司服務水平。允許13家證券公司開展綜合賬戶試點,打通了同一客戶不同類型賬戶的資金劃轉功能,客戶便利性和體驗感進一步提升。考慮到融資融券、股票期權等業務具有較強的杠桿特征,交易過程中虧損及收益均有放大可能,較普通交易風險偏高,通過現場業務辦理的形式可更全面地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揭示及投資者教育。基于審慎監管原則,結合目前的投資者結構情況,暫未允許線上辦理信用賬戶開立和股票期權首次開戶。下一步,證監會將結合市場發展和風險評估情況,積極研究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及賬戶開立流程,增強證券服務便捷性,引導業務規范有序開展,維護投資者權益。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證監會等相關部門將以落實《證券期貨業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為契機,全面推進證券期貨業數字化轉型,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在當前金融科技作用日益顯著的環境下,國內不少期貨公司都圍繞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期貨公司業務的運作方式,也對期貨業未來的變革意義重大。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行業也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速驅動業務創新,進而推動整個市場的現代化和科技化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