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商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主要為生產加工企業提供服務,助其在全球范圍組織調度原材料,進而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在此過程中,交易商也通過貿易、物流、技術、金融等環節挖掘價值而獲得盈利。國際大型大宗商品交易商的主營品種為能源化工、金屬和農產品等。
本文從現貨端與期貨端歸納國際大型大宗商品交易商的主要商業模式,并為提升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綜合競爭力,將中國市場建設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提出相關建議。
大宗商品交易商(英文全稱:Commodity-trading-firms/CTFs),主要從事商品轉換(Transformation)業務——即從空間(通過將商品從其所在地區運輸到其他地區)、時間(通過儲存,在消費和生產之間架起橋梁)和形式(通過混合或加工用于最終消費)上對商品進行轉換。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出現源于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和變化。以原油為例,20世紀70—80年代,眾多石油巨頭的上游開采權被收歸國有,產油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National Oil Company,NOC)來統一銷售,打破了一體化的生產和銷售模式。其后出現的大型并購與高油價等事件,進一步加速了全球石油供應鏈的重構,隨之而來的是商品現貨貿易市場、多元化的生產商以及供需平衡的打破。這些為石油商品貿易商打開了突破口。
目前,大宗商品交易商穿行于世界各國,為各國大宗商品生產方(上游)和消費方(中下游)之間牽線搭橋,賺取流通環節的利潤。
根據商品生產銷售流程,其經營范圍包括勘探、開發、生產、提煉、加工、煉化、混合、物流、交割等。
(一)分類
以交易商的主營業務分類,可以分為產業型交易商和投行型交易商。產業型交易商包括業務涉及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生產商(如埃克森美孚、殼牌、BP、道達爾、雪佛龍和康菲等)、業務主要涉及上游或下游的獨立大宗商品公司(如獨立石油公司阿帕奇公司、瓦萊羅能源公司等)和以貿易為主營業務的貿易商(如維多、嘉能可、托克等)。投行型交易商主要以摩根大通、高盛等為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加強了金融監管和商品交易審查力度,全球銀行業在商品市場的業務收入從2011年的83億美元縮減至2019年的40億美元,這些投行型交易商不得不宣布撤出商品貿易業務,出售和剝離這部分資產和業務,僅保留一些傳統的大宗商品金融業務。
(二)國際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
《期貨雜志》(Futures Magazine)于 2019年按照營收評選出全球十大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分別是維多、嘉能可、托克、摩科瑞、嘉吉、科氏工業、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貢沃爾、邦吉和路易達孚。這些公司年總收入達到1.9萬億美元,員工總人數超過52.6萬人。
其中,能源、金屬交易商主要是維多、嘉能可、托克、摩科瑞、科氏工業和貢沃爾(表1);國際四大糧商是指嘉吉、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與路易達孚(表2)。
就商業模式而言,國際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特點可從現貨與期貨端分別進行歸納。
(一)現貨端
1.參與商品生產至銷售各環節
交易商的活動可涵蓋大宗商品貿易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
2.對大宗商品進行空間、時間以及形式上的轉換以增值
國際大型大宗商品交易商本質上是使用金融市場籌集運營資金,并對相關價格風險進行管理的物流公司。對大宗商品的轉換是其運營的核心,又可細分為空間、時間以及形式上的轉換。
空間轉換是將商品從其所在地區運輸到其他地區。例如,當南半球天氣寒冷時,取暖油的需求增加,交易商在北半球的夏季購買取暖油,然后將其運輸到南半球。時間轉換則是為應對供求錯期。生產和消費的季節性規律以及隨機事件沖擊,使得生產和消費的數量很難完美平衡,而交易商可以通過儲存來應對供求不匹配的問題。形式上的轉換則是指交易商往往通過混合或組合不同等級的大宗商品,以適應其客戶需求。例如,交易商為滿足美國各州對汽油中乙醇含量的規定,可以通過分別采購乙醇和汽油并混合產品以滿足規格要求來賺取利潤。
在對大宗商品進行時間、空間與形式上轉換的過程中,交易商獲取利潤。根據托克提供的例子,假設芬蘭銅冶煉廠本欲從秘魯買銅礦,通過交易商的撮合,芬蘭冶煉廠轉買西班牙銅礦,而交易商將秘魯的銅礦賣給美國冶煉廠。相比初始從秘魯到芬蘭的路線,這兩筆交易使得交貨航程縮短,并且總體航運費有可觀的縮減。交易過程的具體步驟如下(圖1):
3.在全球投資或設置倉庫、碼頭、管道和運輸船隊,并購或投資上下游企業以提高其行業競爭力
維多的全球石油類商品倉儲能力高達1600萬立方米,分布在15個國家,同時還控制著250艘超級油輪和其他船只。嘉吉的遠洋運輸部經營著一支擁有600多艘船只的租賃船隊,其船舶每年需要經過超過4500個港口,并運送超過2億噸的50種不同的干散貨商品。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則在全球擁有龐大的運輸系統——13000節鐵路車箱、2250艘駁船和1200個貨柜車。
此外,交易商還通過其他方式提升其行業競爭力。貢沃爾擁有世界最大油罐運輸船承租商之一的Clearlake Shipping,通過開展一系列高品質的油罐、氣體運輸船和干散貨運輸船業務,滿足市場需求。托克也運營著超過120艘船只的全資子公司Trafigura Maritime Logisticso2020年,托克與兩大船東公司,成立船用燃料供應和采購的合資企業TFG Marine。嘉能可則憑借其固有大宗商品貿易領域的競爭力,不斷并購上游礦山,從而增強了對銅、鋅、鈷、鎳、煤炭、石油產業的影響力。
4.新發展趨勢
為適應未來環保趨勢,大宗商品交易商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托克、維多等能源交易商加大了廢料轉化、電動汽車技術等研發投入,并引領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投資;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路易達孚等糧食交易商借助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技術進行糧油聯動,將糧食優勢轉化為能源優勢。
同時,各大宗商品交易商陸續宣布了凈零排放的目標,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例如,嘉能可限制煤炭產量的同時通過水力、風力發電等途徑減少偏遠礦區的柴油發電量;貢沃爾則在其歐洲煉油廠增設富氫生物燃料裝置,以減少碳排放。
此外,大宗商品交易商還借助科技創新,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推進數字化轉型,以節省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例如,中糧集團、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和嘉能可自2018年起共同開發區塊鏈技術,利用標準化數據和流程提高全球農業交易及運輸效率。
(二)期貨端
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在期貨端的商業模式可細分為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投機與套利;與交易所合作;以及發揮期現結合的業務優勢,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1.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
交易商在資金流轉過程中,充分利用銀行信用證、循環信貸,降低自有資金占用比例,并利用期貨市場對沖風險。以托克為例,其在買入布倫特原油以及賣出迪拜原油的現貨交易中本虧損150萬美元,但通過運用期貨市場對沖、平抑了風險,其中銀行信用證與循環信貸也發揮了提供資金流的作用(表3)。
2012年,維多在原油現貨市場從俄羅斯買進烏拉爾原油,將之賣到加勒比海地區,實物貿易虧損了500萬美元。由于同期有風險對沖,最終期現貨市場合計實現了5430美元的利潤。
事實上,在風險管理方面,國際大型交易商充分運用期貨、期權、掉期、互換、遠期等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價格波動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嘉吉在境內期貨市場套保量達70萬噸。根據嘉能可與托克的年報,嘉能可2019年底持有大宗商品期貨4.57億美元、期權0.77億美元,互換2.02億美元,實物遠期達12.15億美元(表4);
而托克截至2020年9月底持有的衍生品資產中,場外衍生品達2.03億美元,實物遠期達4.21億美元,截至2019年9月底其持有期貨1130萬美元(表5)。
此外,交易商還建立相應的風險監控預警機制,常用風險價值模型(VaR)來監測風險。2020財年,托克VaR模型顯示,其平均市場風險VaR (1天95%)為2640萬美元,約占托克總資產的0.32%。即,托克在一天內損失高于2640萬美元的概率不足5%。而嘉能可2019年的風險模型顯示其平均市場風險VaR (1天95%)為2700萬美元,占其股權比例不到0.1%。一般而言,金屬類商品VaR (1天95%)在2000萬至4000萬美元,能源類商品VaR(1天95%)在500萬至4000萬美元。
2.擁有全球資訊網絡,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投機與套利
在運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之外,交易商還在全球設立辦事處,監控全球商品的供應和需求,并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投機與套利。以維多為例,其在全球設有40多個辦事處。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維多完美多翻空,于130-140美元的價位建立了32萬張凈空單做空原油。維多在原油期貨大量做空的情況,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Commission, CFTC)要求提交相關說明,以了解其真實目的。在調查之后,CFTC表示金融危機中“該公司更像是個投機商”。
3.與期貨交易所合作,深度參與期貨市場
交易商還尤其注重與期貨交易所的合作。例如交割倉庫與碼頭的設置方面,嘉能可所控股的金屬倉庫運營商Pacorini的部分金屬倉庫是LME指定交割庫,由摩科瑞與中石化冠德共同持股的荷蘭VTF儲油碼頭是ICE指定交割碼頭,而由摩科瑞持股的青島海業摩科瑞倉儲有限公司的油庫則是INE原油期貨指定交割倉庫。
同時,一些交易商也是期貨交易所的會員,例如摩科瑞、路易達孚、嘉吉、邦吉、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是ICE的交易會員,而路易達孚是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非期貨公司會員。
4.發揮期現結合的業務優勢,提供金融服務
國際大型大宗商品交易商靈活運用期貨與現貨端商業模式在拓展自營業務的同時,也積極發展面向產業客戶的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交易商相對于一般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體現在:一是交易商更熟悉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基本面信息;二是交易商與產業客戶密切的業務關系使得其能夠較準確地滿足產業客戶個性化需求。
例如,路易達孚為產業客戶開發的以場外期權為主的衍生品可以幫助客戶進行更高效的風險管理。依賴于自身持有的大量現貨,路易達孚無需再進入場內進行風險對沖,從而降低了場外期權的交易成本。該公司還于2008年成立Alpha對沖基金,為客戶提供谷物、油籽、白糖、咖啡和可可等農產品的投資機會,其投資策略以期現套利和跨期套利為主。另一家貿易商托克,其子公司Galena Asset Management通過私募基金和私人投資,為投資者提供能源、金屬和礦產領域的資產管理方案。
綜上,全球主要貿易商的主要商業模式從現貨端與期貨端分別體現為:
現貨端方面,一是參與商品生產至銷售的各環節;二是對貿易商品進行空間、時間以及形式上的轉換增值;三是在全球投資或設置倉庫、碼頭、管道和運輸船隊,并購或投資上下游企業以提高其行業競爭力;四是持續探索清潔能源投資,減少碳排放,并借助科技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
期貨端方面,一是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二是通過全球各辦事處匯集大量的信息,監控全球商品的供應和需求,并利用數據優勢進行投機與套利;三是與期貨交易所合作,深度參與期貨市場;四是發揮期現結合的業務優勢,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多為產業型貿易商。就2019年盈利情況而言,中國五礦集團的營業收入超過6000億,中國中化營收超5426億,中糧集團營收超4872億元。本節重點采用五礦集團的上市子公司五礦發展作為我國交易商的代表,其2019年貿易業務的營收為586.95億元,占其總營收的94.3%。在對比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與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過程中,本文發現:
首先,產業規模與盈利方面,以五礦發展為例,2019年營業總收入為622.54億元,總資產為206.77億元,凈利潤為1.70億元,資產收益率(ROA)為0.83%。相較之下,主要金屬、能源貿易商托克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財政年度,管理資產規模為542億美元,營收1715億美元,凈利潤8.68億美元,資產收益率為1.60%。
其次,參與期貨市場程度方面,2019年五礦發展期貨保證金年末余額為2158萬元;中化國際為1287萬元;中糧糖業商品期貨合約期末余額為2746萬元。相較之下,托克截至2019年9月30日,持有大宗商品期貨1130萬美元;嘉能可2019年持有大宗商品期貨達4.57億美元,二者參與期貨市場的規模和程度遠高于境內同行。
第三,企業職責方面,境內的大型交易商還承擔著保供的社會職能。以中國中化為例,其社會責任中明確表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不斷增強資源獲取能力,保障油氣資源供應,大力發展煉化業務,努力為中國構建多元化的原油和石油產品供應體系貢獻力量,積極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2019年中國中化原油年貿易量達9700萬噸(約6.79億桶),同期,維多現貨貿易量約3.87億桶,嘉能可約9.73億桶,托克9.13億桶。
可見,我國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在資產規模、營收、參與期貨市場程度方面與國際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存在不同,而這些不同主要源自境內外大宗商品交易商存續時間、企業功能、盈利目標等多方面差異。
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商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主要為生產加工企業提供服務,助其在全球范圍組織調度原材料,進而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在此過程中,交易商也通過貿易、物流、技術、金融等環節挖掘價值而獲得盈利。隨著我國大宗商品需求的不斷增長,境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現貨貿易量也快速提升,但相比托克、嘉能可等國際主要交易商,在規模、營收、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等方面尚有差距。為提升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綜合競爭力,將中國市場建設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助力保障我國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的安全,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境內期貨市場與境內外大型商品交易商的合作
建議加強境內期貨市場與境內外大型商品交易商的合作,合力推動構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良好生態。一是創新場內外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和風險管理工具。推動航運、天然氣、稀有金屬、電力、生物燃料等品種的研發上市,推出場外期權、商品互換、掉期合約等工具,為大宗商品交易商管理風險提供多元化服務;針對大宗商品貨值高、利潤低的特點,創新倉單融資業務模式,緩解大宗商品交易商資金壓力。二是發揮交易商在全球的設施和客戶優勢。利用國際大型商品交易商在全球倉儲、運輸、管道和產業客戶等方面優勢,在交割倉庫布局等方面加強合作。三是進—步建設和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宗商品交易商提供國際領先的現貨貿易集散中心。
(二)建立大宗商品信息收集、共享機制
建議交易商境外分支機構、行業協會更好地發揮信息收集作用,及時對境內外大宗商品生產、交易信息進行收集、分析,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提升市場透明度的同時,提高境內交易商對行情的預研預判和風控水平。
同時,建議參照國際相關機構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和制度,保證市場信息的客觀可靠性,這對穩定發展大宗商品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三)協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
國際貿易中除了價格波動風險,還面臨著匯率風險。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尤其是增加以人民幣定價的大宗商品貿易量,將有利于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建議境內大宗商品交易商積極通過貨幣互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融市場業務、跨境項目貸款、跨境融資等方式,在更大范圍、更多品類、更大金額的大宗商品貿易中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有助于降低境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風險,有利于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四)加快培養境內大宗商品交易和風險管理人才
建議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宣傳工作,加大境內參與大宗商品交易、風控人員的培養力度,以提升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使用期貨市場對沖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并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國際影響力。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