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落實好這一要求,是對政策執行部門以及主要市場主體的考驗,需要創造性開展工作。
首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需要在創新和優化上繼續下功夫。
“精準有力”是中央對實施穩健貨幣政策提出的要求。經過多年實踐積累,我國已經擁有了一整套健全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可以審時度勢采用符合國內經濟運行情況的政策工具,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將寶貴的流動性資源精準有力地注入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目前,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中有九大類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利率政策、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其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包含3個長期性工具和8個階段性工具。央行10月31日公布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表》顯示,截至9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總余額為55461億元。
今年央行通過組合操作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運用價格工具引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下行。在12月5日最新一次降準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降至7.8%。在經過數次不同形式的“降息”之后,今年上半年企業貸款利率降至4.32%,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創下新低。盡管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已連續下調,但業界普遍認為明年仍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前不久指出,“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貨幣政策的工具仍然比較充足,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都有空間,流動性管理的手段和經驗都比較豐富”。這顯示了貨幣政策執行部門的底氣,也傳遞出穩增長的信心。
明年運用好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落實“精準有力”的要求,央行需將現行工具優化,對新創設工具做好接續準備,還要在創新和其他政策的協調上多下功夫。比如對房地產的金融支持,既要幫助房企渡過難關,又要避免形成新的風險。如何把握好度,需要創新思維和創新工作,需要加強統籌。
其次,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加力提效”的同時,要緊繃防風險這根弦。
“加力提效”是中央對積極財政政策提出的要求。積極財政政策明年還有沒有“加力”的空間?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具體說,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地方政府專項債的規模和使用、特別國債的發行或滾存、財政赤字的設定和資金投向、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財稅體制改革等方面,都是可以進一步“加力”的,而“加力”的基礎是存在潛在的需求。財政支持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結合起來,向各個經濟層面釋放積極信號和信心,有望進一步擴充投資和消費場景。
這些財政政策工具在“加力”的同時,通過優化進而實現“提效”的目的。比如在支持市場主體層面,可以進一步優化減稅降費措施,給它們精準的“雪中送炭”式的支持。據統計,今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預計超過4萬億元,讓市場主體切實感受到了政策的溫暖,增強了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信心。
在強調“加力提效”的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要求“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落實這一要求,除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增長之外,還可以嘗試與貨幣政策聯手共同構筑“防火墻”,防止債務灰犀牛出現。
第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性大幅提升,未來合作仍需探索。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是央行今年在數量調控上的目標,也是明年的目標。在今年超預期因素沖擊下,央行綜合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創設結構性政策工具、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功能,實現了流動性調控目標。財政政策實施的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等措施也直接或間接地為流動性提供了補充。
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落地創造了條件。央行上繳結存利潤、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這些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案例,為擴大社會總需求提供了有效支撐。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兩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帶動各銀行累計授信額度超過3.5萬億元,為一大批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增加了資本金。這些重大項目與專項債投向的11大領域重合度較高,反映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正在進一步增強。
展望明年,在中央“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的指導方針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將在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協調配合進行探索,以期實現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
冬至陽生春又來。2023年的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值得憧憬。作為宏觀政策最重要的兩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要精心安排,穩妥有力實施,為化解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發揮引領作用。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