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即將納入碳交易體系,成為繼電力行業和建材行業后第三個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行業。作為高耗能、涉及眾多后端重點領域的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無論出于碳市場建設還是厘清工業領域減排路線角度都是重要的一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在2024全球能源轉型大會上表示,2024年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納入鋼鐵等重點排放行業,進一步完善碳定價機制,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碳市場作為落實“雙碳”目標的基礎性、關鍵性政策工具,對于落實企業減排責任、發揮碳定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認為,全國碳市場將迎來首次擴容,其有效性、活力和國際影響力將得到提升。他分析,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意味著行業減碳進入新階段,生產運營成本也隨之變化。同時,納入全國碳市場將推動鋼鐵行業碳排放合規管理,企業減碳成本或部分抵消,對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2021年,全國碳市場以電力行業作為切入點,經過三年的建設和平穩運行,取得積極成效,并為更多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奠定基礎、形成示范、提供借鑒。碳市場是運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張龍強介紹,2011年以來,我國在8大省市開啟碳市場建設試點,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2021年,全國碳市場以電力行業作為切入點,經過三年的建設和平穩運行,取得積極成效,并為更多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奠定基礎、形成示范、提供借鑒。一是全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當前,全國碳市場已基本建立系統性的制度框架及多層級制度體系,運行平穩有序。伴隨著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配額分配方案不斷完善,碳數據質量和管理水平穩步提升。同時,碳價格發現和激勵約束機制已初步形成,為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錨定價格基準,撬動更多綠色投資,加速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二是全國碳市場擴容需求日益增強。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火力發電,行業類型單一,交易規模有限,無法實現行業間優勢互補,活躍度不足。《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將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加強全國碳市場工作協同,從嚴管理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我國已有部分鋼鐵企業有意愿納入全國碳市場,希望通過市場手段緩解相關發展壓力。”張龍強表示。三是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基本準備就緒。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逐步修訂完善鋼鐵行業碳排放核算、核查指南,2023年10月發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填報說明鋼鐵生產》,為統一規范、科學開展碳排放監測計量、核算報告、核查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撐。張龍強認為,當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各項技術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張龍強分析,碳市場正逐步成為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后,一方面,履約成本壓力將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全國碳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將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和帶動產業投資。一是促使鋼企主動減少碳排放。在碳交易過程中,高排放企業將面臨較高的履約成本,納入全國碳市場后,企業自主減碳意愿將提升,加大節能降碳改造力度、加強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碳管理水平,降低履約成本。二是助力鋼企降低碳減排成本。全國碳市場通過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將減碳與經濟利益緊密關聯,鋼鐵企業可獲取碳收益或降低履約成本。同時,碳金融產品將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降低企業低碳轉型財務成本。三是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在推動鋼鐵低碳轉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履約成本不斷提高,傳統技術、工藝等將受到挑戰,而低碳冶金等變革性技術發揮的支撐性作用愈發凸顯。”張龍強說。隨著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鋼鐵行業的“電氣化”是行業減排的一條可行之路,特別是隨著我國廢鋼蓄積量增加,短流程煉鋼自然有增加的趨勢。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2024年9月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提出啟動實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后)兩個階段,2025年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積極穩妥有序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預計屆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將達到約60%。9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征集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研究課題的通知》,提出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優先聚焦鋼鐵等重點產品以及其他減排貢獻突出、市場需求迫切、供應鏈帶動作用明顯的工業產品,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向記者表示,鋼鐵行業有必要也有條件率先開展碳交易工作。早在2021年6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就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出《關于委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開展鋼鐵行業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的函》,明確為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全國碳市場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委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開展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相關工作。如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我國先后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隨著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鋼鐵行業的“電氣化”是行業減排的一條可行之路,特別是隨著我國廢鋼蓄積量增加,短流程煉鋼自然有增加的趨勢。許召元分析,碳交易制度的一個優點就是國家確定了一個最終的目標,而把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交由市場、企業進行最優化的選擇,至于未來鋼鐵生產究竟是采用長流程還是短流程,包括部分企業開始研發采用氫還原法煉鋼,需要由企業根據外部環境,根據各種技術的進步和成熟程度,進行綜合成本效益比較而確定。根據碳中和Tim預測,碳交易市場大概率只有燒結、煉鐵、煉鋼等工序納入,而熱軋、冷軋等加工工序大概率不太會立即納入,其中焦化工序也極有可能因為行業類別因素短期之內不納入。實際上,我國碳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建成,碳市場數據質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國碳市場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8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76億噸、成交額達279億元,碳價在每噸90元左右波動,總體處于合理水平。特別是在前些年地區性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已經有一些鋼鐵企業通過碳減排等手段在市場上獲利,包括寶鋼股份、山鋼集團等企業通過減排售出額外碳排放權獲得盈利。比如,首鋼股份遷鋼公司與多家受讓方簽署《碳排放權交易協議轉讓合同》,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轉讓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簡稱“CCER”)。截至9月10日,遷鋼公司已與各受讓方簽訂了相關轉讓合同,預計影響公司利潤約1億元-1.2億元。碳排放交易對鋼鐵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碳減排做得好有獎勵,做得不好會有懲罰,而這一切都是由市場來決定。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在全國碳市場擴圍之際,鋼鐵企業應積極推進應對碳市場工作,全面提升應對基礎能力和低碳競爭力。但是,碳排放交易對鋼鐵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碳減排做得好有獎勵,做得不好會有懲罰,而這一切都是由市場來決定。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向記者分析,長遠來看,在逐步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未來鋼鐵行業的生產制造流程將趨向為三大類,即高爐—轉爐長流程、全廢鋼電爐流程和氫還原—電爐流程,并由此派生出不同模式的鋼廠。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發布更多方法學,納入更多參與主體,嚴格監管碳市場數據質量,著力構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張龍強表示,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后,鋼鐵企業將承擔和履行精準報送數據、主動接受碳核查、按時完成履約等多項責任義務,建議鋼鐵企業高度重視,增強合規意識,積極開展相關準備工作,主動應對全國碳市場挑戰、把握全國碳市場機遇。一是樹立碳管理意識,自主減少碳排放。碳交易既是約束也是激勵,將碳管理融入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建立碳管理內控制度,及時跟進碳市場相關政策。同時,加快評估自身減排潛力和成本,開展能效提升行動、實施降碳創效行動等系列降碳措施,減少碳排放量。二是建立碳管理體系,規范碳排放管理。結合自身特點,建立碳管理體系,做好碳計量、監測等碳管理基礎工作,規范碳排放管理活動,實現企業全過程碳排放管理控制,有序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動態監測分析碳排放數據,不斷改進碳排放績效。三是提升碳數據質量,夯實碳交易基礎。按照碳市場核算、核查、交易、履約等合規管理要求,將碳管理與生產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化管控相結合,做好碳排放數據的監測、報告、核查管理,持續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為碳交易和碳資產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四是加強碳能力建設,提升碳管理水平。持續強化自身碳管理能力建設,培養和儲備一批既懂業務和工藝流程,又熟悉碳市場政策、交易規則和碳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全面提升企業碳管理水平,提高應對碳市場能力。五是開展碳資產管理,降低碳轉型成本。有序開展碳資產評估、管理與運營,把握全國碳市場運行規律,持續調優碳資產結構,降低履約成本、獲取碳收益,充分利用碳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實現碳資產的保值、增值,變“碳”壓力為活力。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認為,推動大力減碳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須共同面對的必答題。我國鋼鐵行業減碳,一是能源結構創新,二是工藝結構創新,三是材料技術創新。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產量增速較快、碳排放總量持續升高、以碳做還原劑為主的生產工藝難以突破等問題,減碳難度很大。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黃導認為,在鋼鐵低碳生產突破性技術實現之前,生產總量不達峰,排放達峰很難實現。因此,我國鋼鐵工業減碳路徑主要表現在與其他產業合作及產品研發上,一是與多產業合作減碳、固碳,二是研發應用推廣低碳高性能鋼材。面對鋼鐵行業碳排放末端處理技術難題,永鋼集團總裁吳毅告訴記者,永鋼集團自主研發的多類免退火冷鐓鋼,每噸鋼材可為下游用戶減少碳排放超0.2噸,非調質鋼系列產品應用可降低30%-40%的零件制造能耗。(孟凡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