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狼牙套加粗震动入珠套h,被狼交的女人(h)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黃奇帆來湖南,萬字演講論述生產性服務業

(11月15日,2024全國工業軟件創新大會在株洲舉行,黃奇帆發表演講。)

11月15日,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來到株洲,出席2024全國工業軟件創新大會。大會現場,黃奇帆發表演講,系統論述生產性服務業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無獨有偶,今年9月,《湖南省“兩業融合共進”行動方案(2024—2027年)》發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確保到2027年,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45%。

生產性服務業為何如此重要?湖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著力點是什么?

放棄生產性服務業

就等于放棄高質量發展

美國蘋果公司不蓋廠房,沒有生產線,不搞制造,為什么能拿走產品絕大部分利潤?

黃奇帆介紹,蘋果牢牢掌握了生產性服務的各個環節。比如產業鏈的研究開發、金融清算、物流配送等,這些環節是產業鏈的基礎,產業鏈核心價值的賦予者。“生產性服務不到位,制造的產品就不會高端,制造業的附加值也較低。”

在現代工業體系中,技術創新分工的每一次細化,都伴隨著大量生產性服務業的誕生。

當今社會生產性服務業包括十個環節

即研究開發、物流配送、檢驗檢測及市場準入、金融清算與服務、綠色低碳與生態環境保護、數字技術賦能、貿易批發采購、專利商標、品牌的宣傳及保護、律師、會計、人力資源等外包服務和產品售后環節。

黃奇帆指出了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幾個特點:

1、全球高附加值的終端裝備,可能40%、50%是制造本身產生的價值,50%、60%是服務產生的價值。

比如一款手機賣6000元,看得見的硬件、零部件價值3000元,但操作系統、軟件、專利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同樣價值3000元。

2、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從30多年前的5%到現在的35%。

3、越是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就越高。

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總量50%,歐盟生產性服務業占比約40%。

一言蔽之,生產性服務業直接與高質量發展掛鉤,其所占GDP比重越高,就代表社會發展越先進。

需求巨大,而國內市場供應能力不足

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與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后。目前中國的這個比重不到20%。

在我國服務業中,占大頭的依然是旅游、出行、教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

黃奇帆拋出一組數據: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約2.85萬億元人民幣,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務業的出口。而在3萬多億元人民幣的服務貿易進口中,基本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

這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制造業規模大,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巨大,而國內市場供應能力不足,大批利潤被國外公司賺取。

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潛力廣闊,但當前重視度不足。從統計數據中可以側面反映,在不少縣級統計數據中,生產性服務相關資料數據缺失。

黃奇帆認為中國制造業要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歐美,主要挑戰在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足。如果到2035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仍不到20%,將難以實現現代工業和強國工業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服務貿易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產業互聯網需要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協同,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并加強對服務貿易和產業互聯網的投入和關注,將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比重,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

(三一集團和中聯重科在海南東方市興建工程機械再制造基地,項目預計年底投產。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超 攝)

湖南堅定走好3條路

湖南是制造業大省,依托堅實產業基礎,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廣闊。

今年9月,湖南發布“兩業融合共進”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未來三年將鼓勵制造行業發展服務業態,支持服務行業向制造領域拓展應用,將加快兩業之間的技術嵌入、要素耦合、業務關聯和市場整合不斷深化。

湖南將發力“嵌入式”“強鏈式”“延伸式”3類融合模式,實現“湖南制造+湖南智造+湖南服務”深度耦合。

“嵌入式”融合,是將數智化融入制造業全流程。在研發、生產制造流程,融入推動人工智能升級、軟件信息技術,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

比如湖南大力發展的工業軟件,就是瞄準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研究開發環節,讓創新研發又好又快;實行“智賦萬企”行動,就是以數字技術服務優化產業鏈個環節,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強鏈式”融合,是將現有的產品制造向“產品+服務”轉變。

比如長沙獨角獸企業——希迪智駕,專注自動駕駛領域,本身不造汽車,給各大主機廠提供自動駕駛服務,現在公司市場估值已超過90億元。

還有湖南王牌產業——工程機械所衍生出的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也是典型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建立全球二手設備回收網絡,將設備進行再制造,性能可接近甚至超越原機,再次販賣就可產生可觀利潤。

落腳到具體產業和路徑,湖南主要瞄準裝備制造和集成式服務、汽車制造和全流程服務、生物醫藥和健康服務、新材料產業與科創服務、輕紡工業和電商服務這幾對產業“CP”。

“延伸式”也好理解,就是拓展價值鏈兩端,讓賺錢的鏈條變長。

比如發展智能高效的現代物流,靈活多樣的新型消費,充分利用特色工業資源開發旅游線路,打造獨有的制造業IP,推出各類文創產品和影視作品等等。

黃奇帆建議,政府在招商引資時,要更多關注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各服務環節上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加大引進力度,同時培育更多從事生產性服務的獨角獸企業。來源:侃財邦

黃奇帆: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

△ 黃奇帆 2024“影響力·時代”峰會發言
新質生產力提出了一個邏輯內涵,主要講這個時代以及當下為什么要把新質生產力的推進作為一個重大戰略,直到“十五五”,乃至今后 50 年都要把這件事當作頭等大事,這其中有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當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和必然選擇

中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GDP 的增長從 1980 年的 2000 多億美元到 2020 年 18 萬億美元,總體上漲了 90 倍,這么大一個經濟體持續的高增長,是人類近幾百年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此項成就的取得,歸功于我們 40 多年里對資源、資金、勞動力的巨大且不斷投入。但是發展到現在,這種高速模式已經到了一種不可持續的結構狀況。
資源投入方面,在“十四五”規劃里提出了一個明確目標,中國經濟發展要源頭減量。也就是資源消耗及單位消耗量要下降,能源節能減排消耗要下降。目標是力爭到 2035 年,單位能耗、單位資源消耗下降到世界均值。力爭到 2050 年,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實現中國夢的時候,單位能耗、單位資源消耗達到發達國家的均值。
資金投入方面,從 1948 年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到 2013 年的 65 年間,中國的廣義貨幣(M2)達到了 100 萬億。2013 年到 2020 年,7 年新增了 100 萬億的 M2,到 2023 年年底,M2 是 292.27 萬億,今年 1 月初達到了 300 萬億,中國貨幣發行的速度和規模實際也已經出現了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態。什么意思?如果在 20 年前,經濟比較低迷,政府、銀行一年調控當中增加了 1 萬億、2 萬億的 M2,股票漲了,房產漲了,商品市場價格也在漲,GDP 漲 1 個點、2 個點、3 個點。但是現在一年增加 20 多萬億,GDP 增長卻很慢,比如去年就有 20 多萬億 M2 的增加,但股市沒漲,房市、商品都沒有漲,錢在銀行的賬上懸著,銀行的錢也到不了老百姓手中,到不了企業手中。看著貨幣覺得像通貨膨脹,看著市場又覺得像通貨收縮。所以再靠原來的模式不斷投放貨幣來拉動經濟增長已經不那么敏感,不可持續了。
勞動力人口投入方面,中國 1950 年是 6 億人,1980 年 10 億人,到現在是 14 億人,是一個人口不斷在增長的階段,但是今后二三十年,人口會是一個下降的趨勢。我們可以做一個靜態的因子模型、理論模型或者一個概念模型的思考:按照現在的出生率,中國每年出生 800 多萬人,這 800 多萬人按人均壽命 80 歲算,都死亡后累加起來差不多是 7 億多人,所以現在 14 億人,在沒有特殊干預的情況下自然增長,按人均壽命 80 歲這個邏輯,80 年后就剩下 7 億人,減掉了一半。因此在未來,中國像過去十年、二十年無限的勞動力投入帶來的人口紅利,帶來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以后就是勞動力每年會少幾百萬,十年就少幾千萬,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由此根據以上三個方面推理,中國像過去那樣靠資源投入、資金投入、勞動力投入拉動經濟高速度、大規模增長的時代過去了。今后幾十年要靠新質生產力,靠技術創新,靠優勢制度產生的資源優化配置,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比重。什么時候把這個短板補上了,我們經濟發展的潛力就挖掘出來了,所以當下中央提出新質生產力正當其時。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第一要義也是創新,本質還是創新,這也是中央文件明確的。創新有各種各樣的,如我們說的三百六十行,任何行當都有它的相應創新,那么是不是三百六十行統統都叫新質生產力?并不盡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說,不要把新質生產力當做一個筐,什么事都往新質生產力里裝。前段時間有記者報道某個鄉政府學習中央文件,學習新質生產力,然后表態,說是要把鄉的新質生產力怎么樣抓好。這個表述的邏輯、語言、初心沒什么大錯,但是它的內涵是不對的,相當于把基層的所有活動都歸到了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上,這就把新質生產力庸俗化了。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路徑,實施措施是五大板塊的五大顛覆性創新。所謂五大板塊就是指新能源、新材料、數字智能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這五大板塊是五棵參天大樹,每棵樹各有若干枝干,枝干往上延伸還有細細的樹枝和樹葉,蔓延開以后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巨大的行業密集體系。中央“十四五”規劃里提到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前沿科技等產業),都可以歸在這五大板塊里。因此我們要圍繞這五大板塊形成的主導方向進行研發投入和顛覆性創新。 
(一)顛覆性的理論創新。比如新能源理論創新、人工智能理論創新等,這五大板塊,每個板塊都可能出現 0 到 1 的理論上的重大發現和創新。
(二)技術上的顛覆性創新。有了理論創新并不等于有科研成果,理論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變成現實的產品或者成果,因此技術創新也十分重要。
(三)工藝創新。有了技術創新,一般意義上已經能夠把理論模型變成實際成果,但是可能敲敲打打,做一個兩個可以,要做幾十萬億,就是大規模的生產,必須是流水線,或者成熟的連鎖工藝流水線,也一定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質量保障的流水線,而這種工藝流水線也要創新。馬斯克的特斯拉 2010 年剛制造出來的時候,因為成本高,所以售價也很高,賣不動,每年最多 1 萬輛。四五年下來,市場沒有打開,股價也從 1000 多億美元掉到了幾百億。之后來到中國,2017 年簽約,2018 年投產,2019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在中國一年就能生產 50 萬輛。這 50 萬輛的生產線流程引發了馬斯克思考,然后他顛覆性地改變了工藝流程,把零部件組裝式改成了壓鑄式,壓鑄一體化就把許多零部件簡化掉了,使得整體金屬材料消耗減少了 10%,線上組裝成本降低了 40%,形成了一次工業革命。
(四)工具革新。工具革新就是人類任何一個工具都能對整個發展帶來新質生產力顛覆性的發展,比如說有了顯微鏡就能對 DNA、細胞進行分析;有了望遠鏡,可以對宇宙、航天進行分析;有了光刻機可以做芯片。所以工具上任何顛覆性的創新也是對時代的推進。
(五)要素創新。要素資源的顛覆性創新和現在的數據創新是一樣的道理。
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環境
任何一個技術創新都是不斷產生分工細化的過程,分工細化以后就會有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會不斷地產生非常具體的分工,就會不斷地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大體上有十個方面:
一是產業鏈的研究開發;
二是產業鏈的物流配送;
三是產業鏈上的檢驗檢測及市場準入;
四是產業鏈的金融清算與服務;
五是產業鏈上的綠色低碳與生態環境保護;
六是產業鏈數字技術賦能;
七是產業鏈上的貿易批發采購。可以是線上的貿易批發零售,也可以是線下傳統的貿易批發零售;
八是產業鏈上各種專利商標或者品牌的宣傳和保護;
九是產業鏈上的各種服務外包,包括律師服務、會計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咨詢服務、技術服務等等;
十是產業鏈售后服務。
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這十種服務占 GDP 的比重越高,就代表社會發展越先進,高質量發展的比重越高。未來,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會不斷提高,十年二十年之后,當服務業占 GDP 總量達到 60%—70% 時,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總量里也會至少占到 60% 以上。這是人類社會隨著技術進步發展的邏輯性構架。在這樣的構架下,服務業會出現五種特點:
一是越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越高。比如美國的服務業,在 80% 的GDP 里,其中三分之一是生活性服務業,三分之二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占 GDP 總量 80% 的服務業中有三分之二是生產性服務業,80% 的三分之二就是 53%,所以大致可以說美國 GDP 的 50% 是生產性服務業。而歐盟作為發達國家的組合體,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是 78%,78% 里面有 50% 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 GDP 里面有 39% 大致算 40% 是生產性服務業。去年,我國 GDP 中服務業增加值占 54.6%,服務業中 50% 是生活性服務業,50% 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說 GDP 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比 27% 左右,和歐洲的 40%,和美國的 50% 比,差距較大。這也是短板之一,我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服務貿易。隨著生產性服務業增長,服務貿易進口、出口會越來越大。中國去年整個貿易當中,貨物貿易占 80% 多,服務貿易只有 12%,所以中國現在的貿易結構里,服務貿易比重不夠,二十大報告有一段話這么說,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著力發展服務貿易,只有服務貿易強國才會構成貿易強國。
三是當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全要素生產率隨之就提高了。因為生產性服務業里的各個要素都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增長有關。
四是當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高了以后,價值含量、服務價值就會嵌入到商品中。比如一款手機賣 6000 元,里面硬件、零部件是 3000 元,但是操作系統、軟件、專利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在機器里面也占到 50%,有 3000 元。所以越是高檔產品,其內含的服務價值比重就會越高。
五是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獨角獸企業占比。當一個國家生產性服務業比重比較高,超過 30%、40% 時,獨角獸企業的占比就會比較高,隨之全要素生產率比重、服務貿易比重也會比較高。
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生產力的發展會帶動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優化能刺激生產力發展。因此新質生產力需要與之匹配的基礎性社會制度,并進行制度化的創新。
第一,增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新質生產力要重視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研究制定 “十五五”規劃和 2040 年遠景目標時應該提出一個邏輯,設定全國研發費要占 GDP 的 3%,到 2035 年是不是應當進一步提升到 4%?這個指標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化安排,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要調整的。
第二,增大原始創新研發經費的投入。科研創新首先是原始創新、0—1 的源頭發明創造、無中生有的創新。在這方面,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不夠。到 2035 年應該力爭使我國的原始研發創新投入占比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達到 20%。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制度,這個指標一調整,整個生產關系和新質生產力之間就比較匹配了。
第三,提高原始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在研發成果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力度不夠。0—1 發明以后,1—100 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度不夠。目前中國的轉化度大體上是發明量的 20%,在世界范圍偏低。任何發明創造不可能 100% 轉化,但 40%、50% 的轉化是應該的。目前我國的制度是一切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專利投資者占 30%,發明者、發明團隊占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 70%,聽起來我國對發明團隊高度重視,但是發明團隊能發明,不見得能轉化。最近這二十年,每年有上千個獲得技術進步獎、創新成果獎的科研成果,但是很少有發明的人因為知識產權變成億萬富翁的,因為沒有轉化就沒有產生生產力,就沒有利潤。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還真要學發達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不管是美國還是歐盟,知識產權專利都是三個三分之一,也就是任何科學發明的知識產權專利出來,誰投資誰擁有三分之一,誰發明誰擁有三分之一,誰轉化也擁有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如果發明者自己把它轉化成生產力,那么發明者可以拿三分之二。發明者能發明,但不一定能轉化;轉化者情商高,懂市場,只要制度保障到位,就會有大量的轉化者參與進來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美國的《拜杜法案》就是三個三分之一的法律規范,推動硅谷成為全球研發創新及科研轉化的高地。這里邊我國缺一個制度機制,怎么保障轉化者的利益。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這樣的轉化,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開發的投資、發明、轉化的法律制度,這也是生產關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第四,建立健全培養獨角獸的資本市場體系。好不容易 1—100 有了產品,怎么樣把這些產品大規模生成形成獨角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需要資本市場支持,需要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天使基金的支持。雖然這些基金現在都有,也有差不多二三十萬億的資金量,但是基金大都以投資為主、投機為主,缺少耐心,很少有會從產業萌芽狀態就開始投入培養的,都想吃現成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缺少耐心資本,所以大家注意中央政治局近來開會講了一句話:一定要推動中國耐心資本的發展。
第五,數據產權問題。新質生產力是數字要素對傳統要素的顛覆性創新。但數字要素的知識產權怎么清算?因為數字跟煤炭不同,煤炭一用就用掉了,麥子給你就是你的,數據賣給你,他可以重復使用一百次,可以不斷使用,使用過程中數據有迭代,變成新數據,所以數據的產權、分配權、使用權,它最初產生和最終的效益怎么來匹配,現在的制度還沒到位。制度不到位的情況下,不斷推進數據的活躍,活躍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司法糾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也要把這件事做好。
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在五大板塊的產業上發力,要在五個層次上進行顛覆性的創新,要培育和壯大生產性服務業,要著力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要提供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只有各方面綜合發力,形成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才能快速生成,并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從而為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實力、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強有力的生產力支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