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大宗商品是指可以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并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資商品。大宗商品大致可分為:能源商品、農林產品商品及基礎原材料三大類。 能源商品:包括不限于原油、汽油、天然氣、動力煤、甲醇等; 農林產品商品,包括不限于玉米、大豆、小麥、咖啡、植物油等; 基礎原材料中,包括不限于銅、鋁、鉛、鋅、鎳、橡膠及鐵礦石等。 大宗商貿公司,一般的經營模式是“采購—銷售” 或 “采購—短期儲存—銷售”,從采購到銷售的時間通常較短,但發貨與回款時間較長,從而表現出“兩金”(預付、應收和存貨)占用了大量資金,導致企業資金利用效率降低,無法順利開展其他業務。此外,由于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大多為輕資產狀態,難以向銀行提供有效的抵押資產,大宗商貿企業的融資貸款十分艱難。而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低利潤率、高周轉率特點,能幫助企業實現靈活運轉資金的需求。 (一)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服務概況 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客戶主要為制造業或貿易商客戶。制造企業客戶的特點在于有實體工廠和大量工人,違約成本高,違約風險相對較低,整體的資信相對較好;而貿易商客戶的特點是,沒有實體工廠,靈活程度高,違約成本低,違約風險相對較高,資信也相對較差。大宗供應鏈企業,作為供應鏈服務集成商,本質上是作為服務“批發”平臺幫助客戶實現供應鏈集約化,并非僅是單一環節的降成本。 具體而言,將參與主體的四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嵌套在上游采購供應,中游生產加工,下游產成品分銷的全鏈條中;包括從大宗商品的原料采購、庫存管理、剪切加工到產成品分銷、物流交付等全環節,提供價格管理、產業金融、信息咨詢在內的諸多增值服務。 以某企業年報中披露的常規供應鏈模式在上中下游階段為例,一般應用如下: 上游:原料端,整合的是境內外物資采購的需求,為下游鎖定原料采購成本、確保貨物穩定供給; 中游:生產端,主要提供多式聯運綜合物流服務,通過期貨等金融工具,為工廠的原料配比提供定制化和差異化方案; 下游:銷售端,以全球營銷網絡為支點,實現產品與渠道的有效對接,賦能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大宗供應鏈服務機構的主流盈利模式有: ①服務收益,即通過為客戶提供倉儲、物流、資訊、加工、生產管理等增值服務,獲取增值服務費用; ②金融收益——息差,主要是依托主體信用評級優勢和國企平臺優勢,為產業鏈上下游客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獲取金融收益。 ③中介服務收益,以供應鏈服務及風控能力為基礎,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獲取中介服務收益。 ④交易收益——價差,依托專業分析判斷,深入挖掘商品在時間、區域、品種、期限等維度的變動趨勢,從而獲取價格管理收益。 近年來,大宗供應鏈頭部企業已從傳統模式轉向綜合性服務模式,通過提供貨源、資金、運輸、倉儲等一系列增值服務并收取費用,以此獲得更穩定的盈利。 (二)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在大宗商品中,較為常用的方式有預付款融資模式、倉單質押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及進口信用證等。 以預付款融資模式為例,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流程如下: 先由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然后憑借合同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待審查合格后發放資金,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簽訂合同,對中小企業倉儲情況進行監管,核心企業向物流企業發送貨物,中小企業進行購貨。這一流程能夠規避全額購貨模式帶給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 根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發布地方標準《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風險管理規范》(DB4403/T 276—2022)文件為參考,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的風控管理應當要建立起全流程的風險管理制度。 即包括事前-準入制度、評級管理制度、授信管理制度;事中-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客戶類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單證管理制度;事后-價格波動監測預警機制,貸款追蹤管理機制等。 (一)事前風險控制 首先要建立準入標準體系,從不同指標對準入對象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一般包括有: 1、供應商、采購企業、物流企業、倉儲企業、金融機構等參與主體。主要從參與主體的成立年限、經營規模、參與主體信用記錄、主要股東和高層管理人員的信用記錄等方面。 2、大宗商品,服務機構要從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質量等級、質保期限、存儲和運輸條件及政策監管等方面進行準入評估。 其次是進行評級管理機制的設立,根據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等,建立評級體系,確定風險等級方面,對準入的參與主體和大宗商品進行評級——如參與主體的股東背景、市場地位、財務狀況、行業和服務機構過往交易記錄參與主體信用記錄等,并審慎甄別關聯企業和關聯交易;此外還需對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質量等級、生產交付周期、運輸周期、歷史退貨率、存儲運輸條件、銷售區域限制等方面進行評級。 (二)事中風險控制 事中控制的主要對象是操作風險和材料管理與應對風險。 操作風險方面,以應收賬款管理制度為例,應對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應收賬款劃分到期前管理與到期后管理的風險控制。到期前管理具體指,通過電話、短信、郵件等方式,提醒參與主體應付款項日期、應付金額、回款賬戶信息等事項;到期后的管理具體指,根據逾期天數和逾期金額,應分別采取電話提醒、發送催收文件、現場催收、發送律師函或法律訴訟等不同方式進行管理。 材料管理與風險應對方面,對供應鏈金融服務過程中產生的主合同、從屬合同及單證相關的書面文件、電子信息等進行分類存儲,并明確存儲部門、存儲時間以及借閱、復印、歸還等操作事項。 (三)事后風險控制 事后的風險控制點是加強預防措施,特別是對事前階段的資質審查做好擔保措施和制定相應的緊急預案,重點對關鍵節點的企業的生產經營、資產負債等進行事實監測;另外,還需對大宗商品的價格進行持續監控,并設定預警線,對超出預警界限或異常的價格波動,須及時告知相關業務、風控或財務人員,采取預警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加速,數字化升級落地階段,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無疑為大宗商貿供應鏈上的各參與方提供了一種利益最大化的更優解。大宗商品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鏈條努力,調節各方資源,整頓產業鏈,才能實現鏈條發展。 當前,我國大宗物流數字化基礎搭建逐漸完備,各大宗物流頭部企業紛紛啟動集團級物流戰略,投身數字化物流平臺建設,未來建設大宗物流供應鏈金融平臺有望成為重要的縱深賽道。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