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賒銷比例持續提高,加之疫情影響,加重企業現金流壓力,供應鏈金融需求度增加,傳統供應鏈金融面臨供應鏈金融供給體系發展不平衡、核心企業主動作為積極性低、供應鏈金融存在泄密風險隱患、金融科技管理相對滯后等痛點,亟待通過數字化手段來打破瓶頸。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一、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
(一)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迅速發展
自2017年《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對供應鏈創新發展作出重要部署以來,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實現了有效創新發展,數字化滲透率顯著提升。2022年,我國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規模達到11萬億元,數字化滲透率約為30%,相比2018年實現了多倍的增加。到2027年,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數字化滲透率也將增長到約50%。
(二)平臺發展勢頭強勁,金融科技公司預計將增加
當前,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及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建立供應鏈金融數字化平臺。據統計,截至2022年,行業內已經有超過200家在運營平臺,且這一數量仍在高速增長,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垂直細分領域的供應鏈金融數字化平臺涌現。
在運營平臺中,自供應鏈金融2.0階段就開始興起的核心企業建立的數字化平臺數量最多,約占所有平臺的一半,而金融科技公司建立的平臺占比雖暫時不高,但隨著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和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很多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和供應鏈服務公司將實現更深度的融合,預計未來會出現多方聯合建設的綜合性平臺,主要以金融科技公司的形式展開,因此預計金融科技公司建設的平臺占比會上升。
(三)各市場主體憑借自身核心優勢差異化競爭發展
供應鏈市場主體包括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第三方科技公司、供應鏈服務商,各市場主體結合自身發展特性,形成了核心優勢,其中金融機構資金與產品豐富,核心企業了解用戶與產業、第三方科技公司專于科技與產品,供應鏈服務商掌握貿易關系。
二、發展存在問題
數字化供應鏈金融主要存在產業數字化水平偏低,數字供應鏈金融推廣受限;金融科技融合運用不足,銀行數字化水平亟待提升;監管政策法規不健全,技術實施標準和公共信息平臺不統一三大問題,具體如下:
存在問題 | 問題描述 |
產業數字化水平偏低,數字供應鏈金融推廣受限 | 目前數字化驅動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仍局限于大型互聯網企業、核心供應鏈企業和集團公司客戶,這些大中型公司的資源、資金、渠道相對豐富,具備發展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的優勢,而供應鏈上的眾多小微企業信息化、數字化程度較低,與金融機構無法深度互聯互通,成為數字供應鏈金融難以觸達的“鴻溝”。 |
金融科技融合運用不足,銀行數字化水平亟待提升 | 數字供應鏈金融必須以金融科技作為引領與支撐,而目前多數銀行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AI等新興技術的研發應用存在重大短板,供應鏈金融僅僅停留在線下業務線上化遷移的初級階段,現有的平臺架構、營銷模式、服務流程、風控決策機制與金融服務智能化的目標相差甚遠。同時,對外開放度不高,大多未能通過開放API真正融入產業生態、賦能產業生態,從而難以為用戶提供無感、無縫、無界的全新金融服務體驗。 |
監管政策法規不健全,技術實施標準和公共信息平臺不統一 | 目前融資倉單技術標準未統一;企業不同動產類別,存貨、應收賬款、飛機車船等權屬抵質押公示登記仍分散在多個平臺,未實現統一。同時,缺乏各類數據的開放共享規則,對各類數據的開放范圍及權限尚不明確。 |
三、發展趨勢:朝著細分化、去核化、協同化發展
數字化技術加速了社會生產專業分工,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朝著專業化、復雜化、網絡化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沿著產業鏈發展、數字金融發展的融合路徑,未來發展將呈現如下三個新方向。
(一)服務領域向行業細分化發展
未來,技術進步將進一步加速產業鏈企業間的專業分工與協作,社會化生產活動將構成更加專業細化、銜接緊密、功能多樣的循環體系,產業鏈供應鏈向鏈條更長、更專、更全的方向發展,這也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圍繞客戶需求,向更專業、更細分的方向發展。比如,民生銀行以大型乳制品企業為核心,圍繞乳業自動化程度高、市場半徑小、消費頻率高等特點,打造了專門的乳業供應鏈金融服務鏈。商業銀行未來應進一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研究能力,加強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在細分領域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
(二)業務模式向產業去核化發展
當前,供應鏈金融的主流業務模式仍是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信用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核心企業的信用流動無法觸及二、三級或更高級的企業節點,并沒有充分發揮整個供應鏈綜合信息對任一個企業節點的增信作用。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應該是去核心化的,企業信用源自供應鏈自身的閉合業務與全流程交易信息。因此,以全產業鏈供應鏈信息大數據決策平臺為基礎,轉變傳統信用評價與抵押思維,做到真正的信息決策信用,是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未來方向。
(三)組織形式向平臺協作化發展
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種類的多樣化、企業間業務關系的復雜化、業務協作流程的專業化是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難題。供應鏈金融發展是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商業銀行、政府、第三方機構、核心企業以及眾多中小微企業的合力協作。因此,搭建供應鏈金融統一協作平臺,加強各機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協調交流機制,是未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又一趨勢。
同期閱讀:
馬燕明 來源:建筑供應鏈金融
建筑行業鏈主企業的資金運行特征
建筑行業的資金運行特征可用四句話概括:一是建筑行業資金需求旺盛;二是建筑企業投融資能力決定了其生存發展空間;三是供應鏈金融是建筑企業投融資能力的重要支撐;四是基于交易信用的場景供應鏈金融是行業生態鏈應用趨勢。建筑央企中交集團、中國鐵建是國務院國資委2022年公布的“鏈長制”鏈主企業,中交集團是建筑央企產業鏈合作聯盟發起牽頭單位。鏈主企業資金的運行與行業發展同步,行業特征決定了其資金運行規律,鏈主企業的資金運行既有行業普遍性特征,也有鏈主企業特殊性及面臨的挑戰,需要行業領軍企業主動變革,探索資金管理創新之路。
基本概念與行業特征
1.鏈主企業定義
鏈主企業是產業鏈上龍頭主導企業的簡稱,通常是指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優勢地位、對整個產業鏈大部分企業的資源和應用具有較強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對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實現予以高度關注,且肩負著提升整個產業鏈績效重任的核心企業。現代經濟的競爭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產業鏈的競爭取決于鏈主企業的競爭,鏈主企業起到主導及影響整個產業鏈的作用。
2.鏈主企業行業特征
鏈主企業行業的壟斷性和競爭性是其本質屬性,從國務院國資委2022年公布的16家“鏈長制”央企來看,中國石化屬于壟斷性企業,中交集團屬于競爭性企業。壟斷企業有兩個突出特征,一是獨家生意,受準入門檻控制;二是市場需求旺盛,具有絕對市場占有率。鏈主企業不一定是壟斷企業,但壟斷企業一定是鏈主企業。建筑行業雖然也有一定的準入門檻,但不是獨家生意,屬于充分競爭性行業。
建筑鏈主企業行業特征決定了建筑行業三大業主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的需求與供給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狀態,且隨著國家城鎮化率水平的提高,鏈主企業的競爭優勢愈發明顯;建筑行業作為充分競爭性行業,鏈主企業相互之間的生態鏈競爭是關鍵,尤其是鏈主企業資源配置與資金運行效率尤為重要。二
建筑鏈主企業資金運行特征
1.競爭性行業資金運行特征
壟斷性與競爭性行業資金運行的底層邏輯不同,壟斷性行業如石油化工、國防工業等行業,基于國家戰略,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于財政資金投入,資金運行具有指向性和周期性特征,在社會資源配置上有很強的引導性。壟斷性鏈主企業具有占有社會資源主導地位,也是金融機構重點跟進和支持對象。
競爭性行業如建筑業、大消費等行業,基于市場主體參與行業競爭,關鍵看市場競爭力,以自身規模快速增長和市場份額占有率提升獲取社會資源。市場主導方多是鏈主企業,市場參與方更多是產業鏈生態企業,雙方社會資源配置不均衡。市場主導方基于交易的信息不對稱和規模優勢獲取交易訂單,并控制和主導產業鏈資金運行,市場參與方往往處于被動接受,誰基于交易的主導地位,誰就能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金融機構支持。
2.建筑鏈主企業資金運行特征
建筑鏈主企業基于行業產業鏈條長和建造周期長的特性,以工程形象進度里程碑節點為標志,確定建筑企業資金結算和收付的時間點,在工程項目的合約商務、合約建造、合約結算三大場景完成投入與產出的資金閉環。
從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看:一是行業資產負債率高位運行,總體經營負債大于金融負債,經營負債應付賬款大大高于應付票據,應付賬款無信用賬期是最大特征;二是無信用賬期的經營負債與應收賬款對應存在,鏈主企業應付賬款大于應收占用產業鏈資金;三是經營負債無信用賬期約束且不付利息,企業看似沒吃虧,其實吸食的是產業鏈生態企業的利益,沒有信用賬期直接削弱了鏈主企業合約現金流精益管理動力,無票據剛兌或“信單鏈”產品信用約束,降低了企業資金收付時間價值的匹配管理。
3.建筑行業鏈主企業三大錯配現象
依據建筑行業2018—2022年122家上市公司統計數據分析表明,建筑行業鏈主企業資金運行存在三大錯配現象:一是經營現金流入相對穩定與業主方回款彈性的矛盾,企業五年平均總體經營現金流入與營業收入比例關系為1.07:1左右保持常態,把項目之間應收彈性差異,理解為總體應收難,不利于主動管理業主方資金應收難題;二是企業存貸雙高與貨幣資金備付偏高的不匹配,企業五年平均貨幣資金備付水平為14%—15%左右,降低了資金運營效率和效益;三是鏈主企業應收賬款彈性與生態鏈企業無賬期墊資錯配問題,企業應收應付同步增長的同時,無形中劣化了鏈主企業資產負債率。
建筑行業鏈主企業的破解之道
建筑行業鏈主企業項目資金應收難、企業貨幣資金備付率偏高、產業鏈長期墊資三大錯配現象,是鏈主企業面對的三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與挑戰。鏈主企業作為市場主導方,需要構建三大能力體系:一是項目交易訂單投融資資源的配置能力,二是基于司庫體系建設的合約現金流管理能力,三是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應用創新能力,引領行業資金運行建立示范和規范標準。
1.項目層面
基于建筑行業訂單制與項目制管理特征,交易項目的選擇與放棄至關重要。
一是進入領域與國家產業政策一致。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出席2022/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會議講話提到:2023年中央作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是新時代建設領域的“三大工程”。把握好政策解決方向性問題。
二是項目標的篩選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匹配。2023年9月28日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城市建設投融資研究專業委員會與江蘇現代資產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聯合發布:2022年年度統計樣本的270家城投總資產榜單中,超過千億級的城投公司共有90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家,其中總資產突破3000億元的為10家。從資產負債率變動情況來看,270家城投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7.95%。城投公司作為工程項目主要的三大業主方之一,通過比對經濟支撐能力,慎重選擇項目業主方,從源頭上解決項目應收難問題。
三是項目投融資資源配置法則與融資工具選擇,從資本追逐價值的視角出發,戰略性市場進入除外,任何一個項目選對了方向和業主方后,還要從項目投入產出的回報測算經濟合理性,判斷項目對企業是拉高還是降低了總體回報,決策是否給予投資、融資或是投資+融資的組合方式支持,從而解決鏈主企業金融資源運營效率問題。
2.資金層面
國資委2022年1月出臺了《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 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2023年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一利五率”目標為“一增一穩四提升”,“一增”即確保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力爭取得更好業績;“一穩”即資產負債率總體保持穩定;“四提升”即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4個指標進一步提升。營業現金比率是國資委第一次提出,主要是為了體現國資委“要有利潤的收入和要有現金的利潤”的監管要求,要推動中央企業在關注賬面利潤基礎上,更加關注現金流的安全,更加關注可持續投資能力的提升,從而全面提高企業經營業績的“含金量”,真正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結合建筑行業存貸雙高、資產負債率虛高,以及貨幣資金備付不合理現狀,運用中國建設會計學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歷年的研究成果,引入銀行存貸合約現金流動性缺口管理方法,集團司庫體系建設暨資金集中管理創新點是將現行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標的實際貨幣資金存量的規模集聚與流量過程風險控制(資金集中管理的1.0-2.0版本),升級為基于合約現金流的精益管理,這個階段稱為集團司庫體系建設的升級版——資金集中管理的3.0版本。
用合約現金流精益管理替代現有資金預測或預算,基本邏輯源于銀行每日存貸合約現金流動性缺口管理理論,推動建筑企業合約現金流精益管理,優化金融資源匹配的時間價值,從而有效進行集團資金備付管理,降低集團資金備付比例,解決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確權難題,提升建筑企業的財務價值創造能力。
3.產業鏈層面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國務院國資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啟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該行動是兩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重點產業鏈合作對接系列活動,旨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健性和競爭力。
建筑鏈主企業處于建筑行業上下游的連接角色,政府、企業、個人三大業主方是鏈主企業的下游,中小建筑企業或專業分包商(供應商)是鏈主企業的上游。鏈主企業作為市場的一方,隨著項目投融資資源的加持,某些方面與業主方商務談判中有一定的市場話語權,相對于上游企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尤其是搭建了集采平臺的鏈主企業話語權更高。工程項目的主導話語權是鏈主企業整合產業鏈的優勢資源,加強與產業鏈相關企業協調會商,建立產業鏈上中下游供需對接機制、項目共建機制、成果共享機制和生態共建機制,將增強鏈主企業市場的穩健性和競爭力
從對等交易原則來說,選擇資金付款方式是現金或期票,集采折價會不同,實務中鏈主企業基于業主方回款的不確定性,往往不會主動設定付款信用賬期,短期看對鏈主企業有利,長期看傷害了行業生態鏈伙伴合作關系,不利于產業鏈長期穩定與市場競爭力提升。工程項目業主方回款的快慢與否受多種因素影響,與上游企業沒有直接關系,從產業鏈安全穩定運行的高度,借助供應鏈金融工具支持強鏈穩鏈補鏈,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強產業鏈乃至經濟韌性方面不可或缺。
鏈主企業即使不能按期支付現金或期票,至少要提供工程合約的交易數據,運用合約商務、合約建造、合約結算三大環節沉淀的數據資產,以數字信用價值與資金方對接,協助交易對手通過場景供應鏈金融弱確權方式實現融資,確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鏈主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之,建筑行業鏈主企業作為行業的主導方,要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尤其是在當前行業遇到特殊困難時期,要用好鏈主企業社會資源和信用資源優勢,突破傳統項目資金管理慣例,實現企業級資金管理升級,助力建筑產業鏈生態穩定健康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