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供應鏈金融憑借其獨特優勢,再次被視為推動經濟復蘇和振興民營企業的重要工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華認為,一方面,供應鏈金融可以幫助企業優化資金流,提高運營效率;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也可能帶來一些風險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這需要企業和政府有足夠的風險防控能力。因此,如何理性地發展供應鏈金融,既能發揮其經濟效益,又能有效防控風險,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國家出臺一系列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中小民營企業資金約束問題得到較大緩解。
(一)“穩鏈”的內涵是保障現有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不至于因為各種因素的沖擊而斷裂。
(二)“補鏈”的內涵在于彌補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推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攜手合作,共同強化這些環節。
(三)“強鏈”的含義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確保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保持優勢。供應鏈金融無論是保障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還是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的實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供應鏈金融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真正立足產業、服務產業的金融活動。當然,這也為供應鏈金融提出了新的訴求,即如何順應實體經濟或產業發展要求,融入進去并提供符合產業發展的綜合性金融解決方案。
(一)近年來,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
首先,從制度體系的角度來看,各相關部門已經逐步完善了供應鏈金融的規章制度,這不僅體現在各類文件的發布和倡導上,也包括對供應鏈金融環境凈化的措施。
其次,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這種增長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
(二)盡管如此,目前供應鏈金融仍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首先,從企業自身角度看,大多數企業從事簡單經營物流活動,沒能真正提升自身競爭力向一體化供應鏈及一體化物流方向拓展。
其次,從金融端看,前幾年供應鏈金融落入了一種窠臼,即大多圍繞應收應付等債權債務等展開,特別是基于應付的信用流轉成為供應鏈金融的標配產品,而圍繞倉單、存貨等要素的供應鏈金融并未真正激活。
最后,從行業發展角度看,目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仍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主體信用,特別是依賴于核心企業的支持,而數字信用也沒有真正形成。
筆者認為,解決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桎梏,真正讓供應鏈金融發揮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實體經濟的作用,首要是強化制度性建設。沒有良好的規范和引導,無論供應鏈金融理論上有多好的效應,出臺多少扶持性政策,最終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絆腳石。在當前形勢下,亟須從三個方面強化制度建設。
(一)盡快制定可操作且可執行的融資性貿易判定條例。
(二)盡快出臺對信用流轉類業務的規范。具體而言,一是規范信單證開立的時長;二是打破壟斷性貼現;三是對平臺加息進行一定的限制;四是對流轉背書的要素進行規定;五是對平臺幫助開立信單證實施穿透管理。
(三)盡快完善有關大宗商品存貨或倉單質押領域數字基礎設施標準和資產管理登記公示體系。
除了完善制度化建設外,要突破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瓶頸,也需要各方不斷強化能力,推動供應鏈金融深化發展。
(一)金融機構需要從戰略取向、產品開發模式以及管理體系重塑等方面突破。
(二)產業、企業或地方政府需要強化供應鏈思維和服務導向。
(三)金融科技公司需積極構建深諳運營、提供運維支持的科技服務機構。
返回列表